Sunday, October 23, 2022

法屬時期西堤的電汽鐵軌車


法屬時期西堤的電汽鐵軌車 

時代進步,科技發展,為追求過更好的生活,農村人口逐漸往大都市遷移,形成了日益膨脹的勞動大軍,而城市狹窄的街道已難以應付每日大量人流通勤和貨物運輸而形成的交通流量擠塞。為了解決擁塞的交通,當權者想到在城市的區域內,挖掘地下通道,利用地下的空間,開發地下鐵路交流通道來舒緩地面上的交通擁塞,於是構思和規劃大眾便捷運輸地鐵系統應運而生。對於每天出勤的民眾既方便,便捷,省錢又節省時間。而附蓋於地下車道上車站內的各種商店,除了增加就業崗位更增添市區的繁榮。凡是大車站或轉接站處,總看到大量川流不息的人流,喧囂熱鬧,形成了今日大都市的繁榮景象之一。

翻看歷史,地鐵車最早起源於英國大都市倫敦。英國於十八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中葉,一百多年間,經歷過兩次工業革命,機械的發展,由機器操作取代了人力。而蒸汽的運用和電力的發明,大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人類生產和製造逐漸轉為機械化,蒸汽化和電力化,利用熱能和電能來運轉機械,出現了以機器取代人力的趨勢。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逐漸擴散到整個歐洲,繼而隨著大量的英國人橫渡大洋移居到大西洋彼岸的北美洲。先進的工業技術也伸延到彼邦去,引發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世界強權霸業。

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引發當地人潮往都市遷移的轉向,為防範都市未來過於擠逼負荷,英國有遠見之士開始探討開發地下空間和研究在地下興建地鐵通行的可行性,於1843 開始了籌建大都市倫敦地鐵計劃。經過多番波折,終於於1863年一月完成了長僅6.5公里的車軌鐵道,隨即開始了鐵路營運的創舉。

倫敦地鐵車道的便捷和良好運作,引發歐洲各地紛紛仿效倫敦興建地鐵交通網絡系統的風潮。東歐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鐵路於1896年開通,西歐法國巴黎的地鐵則於1900年營運。而大西洋彼岸美國的波士頓和紐約兩地的地鐵也先後於1897 年和1904年相繼完成,俄羅斯莫斯科的地鐵系統也於1935年五月開始了運行。

日本自明治維新變革之後,國家轉趨富強,破舊立新,交通方面也作了多方面的規劃發展。起自東京的第一條鐵路於1872年開通了。

東北亞除日本外,南北韓兩國也有地鐵車道系統。北韓的首都平壤地鐵於1968年動工,1973年九月完成。南韓的首都首爾地鐵也於1974年開通營運。

歷史資料顯示其實中國有些城市早在二十世紀初已擁有鐵軌車道,但大多在五零代左右被拆除。新中國成立之後,首條地鐵車道於1969年在北京開通,僅接著是天津和上海兩個大城市。綜觀今日全球的鐵道發展,無論是地鐵,輕鐵或高鐵車道系統,中國都獨占鰲頭,鐵軌車道貫通整個中國大陸,大江南北,從沿海到內陸,穿越沙漠,攀登高原,先進,快速,便捷。

香港的地鐵則於1975年十一月動工,首段15.6 公里長的地下鐵道於1979年九月完成。台灣的捷運系統於1988年建造,1996年開通營運。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也是一個非常擁堵的都市,為解決擁塞的交通,也興建了鐵軌車道,但以高架路段居多,於1984年通車。

新加坡是繼馬尼拉之後第二個興建地鐵系統的東南亞城市,首段六公里長的南北地鐵車道於1987年完成。吉隆坡和曼谷兩個交通擁堵的城市也不甘落後,吉隆坡的單軌列車鐵道於2003年建成而曼谷的首條地鐵車道也於2004年七月啟用了。

相對於東南亞或亞洲的其它城市,西堤的地鐵,據聞正在籌劃中。越南自1975年全國統一之後轉眼間也快半個世紀了,國內無論北方的首都河內和南方的胡志明市(西貢),堤岸等街道仍然一片擠塞。上下班時段的通勤族蜂擁而出的機動車群和散發於炎熱空氣中的汽油味,掀起的煙塵,煞是可怕,即使步行在人行道上也難以躲避那陣沖刺入鼻子的污染。

的確,越南在統一之後,因不堪於柬埔寨紅色高棉政權不斷的在柬越邊界處多番滋事挑釁和侵占離島,最終對柬埔寨發動了自1975年到1989年為期十四年的戰爭,同時也於1979和中國發生邊界糾紛,遭到中國軍隊懲罰性破壞。雙重戰爭的軍費開支,導致國內經濟疲弱,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民不聊生,財務疲乏,未能實踐統一後的國家發展計劃,錯過了建設地鐵的黃金時段。而戰後人口的激增和從北方往南方遷徙的人口,不斷地壓迫著本來就不廣闊的西堤城市的負荷。除了不斷地向周邊荒蕪區域開發延伸外,市內並不見得有很好的建設規劃。愈拖延利用地下空間的地鐵建設,舒緩地面的擠塞,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傷害愈大。

翻讀越南鐵軌路史,其實越南是東南亞最早興建地面鐵路的國家。受影響於法國的殖民管轄,越南各地,無論是交通和市容建設,幾乎都是西歐形式的。

歐洲人受益於十九世紀的二次工業革命成功,因此仗其強盛的船堅砲利國力,開始南下侵略蹂躪其它弱勢國家。由中東,非洲一直伸延到天然資源豐富的南洋東南亞各地,藉其殖民,管轄去掠奪各地資源財物,法國是其中之一。

1858831日,法軍從越南中部峴港市登陸,隨後南下侵占西貢。自18626月到1867 年五年間,先後奪取了東部三個省和西部三個省共六個省份。在鞏固了在南圻的實力之後,法軍揮軍北上,經過多重反抗,最後也侵占了越南北方所有的剩餘地區。1885年中法之戰,法軍戰勝,也讓滿清政權退出了對越南的藩屬管治,從此越南成為法國的殖民地。法國遂拼湊越南和早已成為其保護國的柬埔寨,寮國成立法屬印度支那聯邦。

殖民政府遂展開了在越南南北兩地的地方建設,規劃基層交通動脈,貫通民眾和貨物的交流運輸通道,改善貧窮落後的地區生活環境,並將當時西方工業革命成功的工業引伸到印度支那去。

越南在法國幾近一百年的殖民管治期間,無論教育,宗教信仰和其它的生活方式,交通,建築物,國家法律,管治方式,烹飪技巧,麵包製作等都深受法國文化的熏陶和影響。殖民政府甚至為越南創造了通用的羅馬拼音文字取代了複雜的中國漢字書寫。深受法國文化的影響更讓富裕的越南人把孩子送到法國去接受正統的法式教育,直接體驗接觸當地的人文生活文化。仿似巴黎的建築,綠樹林蔭的街道,讓車水馬龍繁華的西貢有了小巴黎的稱號。

越南的鐵路網絡系統,全由法國人建造。在法國人的管轄建設之下,無論越南南方的西貢,堤岸或北方的河內,海防,都有鐵路鋪設。




西堤的交通道路,在十九世紀末時,仍然非常落後,當地著名的主要街道如陳興道大道,美麗的阮惠大道都還沒出現。難以想像的是阮惠大道的前身是一條河流,西貢河的一條支流,木船穿梭往返其間,運輸貨物,人們就在河的兩岸作買賣交易。法國人佔領期間,為當地規劃了城市發展,將原本是河流的水道填平了,擴大街道,給西貢市區街道定了一個雛形藍圖。西堤的地方早期都是泥田地,曠野和墓地,也有不少是亂葬崗。當時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馬車行走於泥濘地上,木船穿梭於支流河道,除此外就是人力車和馬車了。

越南南方是湄公河水流的終結地,湄公河三角洲(Mekong Delta)位于中南半島南部,地跨柬埔寨、越南两國,頂點約在柬埔寨金邊,自此蜿蜒傾流,逐漸延展流入南海。

湄公河三角洲原為高棉人(柬埔寨主體民族)聚居地,17世紀末越南阮主政權乘高棉内部衰亂之機,趁機入侵並控制了湄公河下游,越南人開始遷入,遂形成今天的局面。

湄公河三角洲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土壤肥沃,適合農業生產,該處地勢低平,水網密布,農田密集,水稻種植歷史悠久,是亞洲水稻單產最高的地區。



我家住在同慶大道,舊稱水兵街,孩童時就聽母親提及曾經有電線車從家門外經過。參閱越南法屬時期的交通道路史記文獻,昔日用蒸汽發動運作的鐵軌車是以西貢為中心輻射向外其他鄰近城市。首條車道幹線,由法國人組成的公司(Societe generale des tramways de vapour de Cochinchine) 1880年鋪設。





首條鐵車路於1881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正式通車行走,車速緩慢。起行自西貢白藤碼頭, 沿著西貢河旁路,經過海關局,章揚海畔到副德政街,穿越記功街一直到堤岸上段的阮豸街,經過雄王大道終結於傘坨街和水兵街的交角處,是為上段路。




1890年,另一家名叫東洋鐵路公司(Compagnie Francaise de Tramways de l'Indochine) 成立,建設另一條鐵路車軌從西貢的阮惠大道沿著海旁河道一直通往堤岸的平西區域,是為下段路。




水兵街(同慶大道)是從堤岸往來西貢的通衢要道,沿途設有不少提供乘客上下車的車站。其中有一個名叫馬騮站的車站,位於水兵街和澤街的角落處。就在二天堂藥油廠對開的地方。我家住的堤岸區域,也有另一個名稱叫浸油(斟油),其名字的來源可能是因為二天堂藥油廠的緣故,二天堂棧房距離我家不遠。二天堂生產藥油,當年由於注入藥油的機械尚未能完全自動化,仍需要用手工操作把藥油灌注入小瓶子內,故有斟油(浸油)之稱。而二天堂獨樹一幟的藥油廠,也被稱作藥油區,越南語為(Xóm dầu) 當地廣東人說不精準的越南語,轉讀成廣東話「浸油」的諧音。當時乘搭計程車,告訴越南人司機去「浸油」,他們就明白不會多問,自然載送到那個地點去。




1892年到1913年二十一年間,東陽鐵路公司鋪設了四條路線,連同早前的另一家法國鐵路公司最早鋪設的一條鐵軌道路,西堤擁有總長七十二公里的鐵軌網絡。五條路線分別為第一條於1881年建成,從西貢第一郡到堤岸第五郡終結於 Rodier 車站全長十三公里的一號線。第二條於1890年完成由西貢到堤岸第六郡平西街市車站全長十四公里的二號線。第三條於1892 年運行,從西貢第一郡 Cuniac 車站到近郊 Hóc Môn Trung Chánh 站全長二十二公里的三號線。第四條也是於1892完成,從西貢到富潤(Phú Nhuận)  Xã Tài 市車站全長四公里的四號線。第五條於1913年開通,從舊邑郡(Gò Vấp) 到鄰近平陽省土油木(Thủ Dầu Một) 車站全長十九公里的五號線。



人類早期是用煤油和木材作燃料,作為日常生活需要的能源。直至十九世紀初,在西歐國家的科學家鍥而不捨的鑽研之下,電機工程得到了新的發展和突破。蒸汽熱能的使用和電力的發明,除了為人類帶來一片光明之外,也為人類帶來了無限的前景。電力的正式投入使用是在十九世紀末。早前靠煤炭煤油和蒸汽啟動的火車動力隨著電力的廣泛應用,逐漸取代了舊有污染的能源。於二十世紀初,法國人把西歐的電機工程引進了越南。在西堤建設完成了電力供應站之後,鐵路公司也改用電力來推動火車的引擎動力,火車緩慢的速度也因此得到改善,增強了很多。



從網上記錄的舊照片,可以看到當年的電動火車,車廂外形纖細,油漆顏色亮麗。車頂上有一根約兩米高的倒 U 型鋼釣竿,可以拉動兩到三節車廂。每節車廂寛兩米多,高約三米,長七米,全車長約三十米。每節車廂有兩個靠近車壁的長凳,中間的通道,乘客可以站立或放置攜行物品。車的特色是在離站前或停車時,都會發出叮叮噹噹的鈴響聲。



從昔日法屬時期西堤鐵路交通史記記載,引述當年的一號線路起自西貢的白藤碼頭,經咸宜大道,左轉進入章揚河畔,沿著一段豆腐河道
(東西武文傑大道)再轉入陳興道大道,再兜轉入雄王道經阮煌(陳富)街穿過阮智芳街直落同慶大道到堤岸的總督芳(朱文廉)街,再右轉入孔子(海尚懶翁)大道終站。








二號線啟程自西貢濱城轉入副德政街,之後沿著河旁街道,一直走向堤岸平西區域。從嘉富街轉入高文樓街,經笵廷虎街轉向平西街市總站,全程十四公里,此為下線道。




三號線從西貢濱城區域起行,經過黎利大道,徵女王街,Đa Kao ,沼女神(Bà Chiểu) 區,舊邑(Gò Vấp)區,幸通西(Hạnh Thông Tây) 區,Chợ Cầu 區,停於 Hóc Môn 市的 Trung Chánh 總站,路段全長22 公里。

四號線比較短,鐵路車啟行於西貢濱城區,經黎利大道,徵女王街,轎橋 (Cầu Kiệu),停車於Phú Nhuận  區的 Xã Tài 總站,路段僅四公里長。



五號線啟程於 Gò Vấp 區,經過 Thanh Xuân, Lái Thiêuchợ Búng,進入平陽土油木(Thủ Dầu Một) 終結站,路段全長十九公里。

為確保鐵路公司的營運收入資源和壓制乘客逃票的事情發生,鐵路公司特別印製了長六公分和寬三公分深綠色的硬皮車票,同時貼上各站不同款式的標識圖案以茲分別。

從西貢出發到堤岸的鐵路車,頭班車是在早上五點四十分開車,每隔二十分鐘開出一班車,而晚上最後一班車是在晚上九點二十分開出,全程車費是十仙法郎。根據當時鐵路公司的統計,從1902年到1906年的五年經營活動中,扣除開支,獲得超過一百萬法郎的盈利。由此推斷,當時乘搭路面鐵路車往來的民眾也是很踴躍的。事實以當時汽車還未普及的環境下,除了搭船,坐牛拉車或走路,沒有比乘搭鐵路車更便捷的了。

1879年,法國政府委派首位民事統督 Le Myre de Vilers 到當時稱作南圻的越南南方管治。新官上任,隨即展開西貢堤岸兩地的城市建設規劃。對於當時西堤的沼澤泥地,河道支流,以填河開地的方式,修建道路。著名的阮惠大道和陳興道大道當時還是泥淖地面,全藉填河鋪路建成通衢大道。除了全力興建首條從西貢到堤岸的一號鐵軌路線外,同時為連結和開拓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區域各城鎮的經濟發展,也規劃了另一條從西貢經過堤岸到下六省美拖市地區全長七十多公里的鐵路,以方便兩地居民往來和貨物互流的運輸。南方土地,因湄公河水流的衝擊,水資源豐富,形成三角洲土地肥沃,加上年雨量甘霖充沛,海岸線長,無論是海產,稻米,水果等農作物都非常豐盈。南國炎熱的天氣和猛烈的陽光,也有利於漁民和農民將剩餘的海產和蔬果類等農作物曬乾,以乾貨的形式保存來發售。從經濟發展的層面和政府稅收的利益,鐵路的建設極其迫切,也因此加速了當地民眾的交流往來和各地貨物的快速轉運。

西貢美拖鐵路線由法國 Eiffel 公司直接施工,工程緊湊,築路和建橋的工程師全部來自法國,並顧用當地一萬多名越南工人。而建造鐵路的材料全都從法國運載過來,全線工程費用超過二千萬法郎。由於鐵路線經過的地方,既多河流低地,也多泥濘地,故需要增添加固路段工程,而工程最大的困擾是如何橫跨寬闊河流的鐵路連貫。最後有工程師提出用大船接駁以渡筏的方式連貫鐵路,將鐵路車轉載到對岸處。渡船上也安裝了相同的鐵軌,與渡口處的鐵軌相連,讓鐵路車接駁到船上去。對於這個新的構想,當地居民感覺到新奇也佩服法國人的新穎創意。與此同時,法國 Eiffel 總公司也完成了建築橫跨兩岸河流鐵橋的基本設計。



1885720日,歷經四年時間建造的西貢美拖鐵路線終於完成,並開始了全線營運。18865月,也相繼完成了位於 Bến Lức Tân An 兩處河道上的鐵路橋樑建造。從此不再需要用接駁渡筏載運鐵路車過河了,時間也省了很多。早期的鐵路車全用蒸汽來作推動力,每碰上稍高或過橋的路段,鐵路車運行就比較緩慢,每次都要等到發動機儲蓄滿能量後才能開車過去。如斯的困擾一直拖到十一年後,改用柴油發動機,情況才得到了改善。



西貢美拖鐵路線段全長70.9公里,全線有十四個車站,平均相距四公里設一個車站,分別為起行自西貢首站的 Sài Gòn 站, Chợ Lớn 站,Phú Lâm 站,Bình Điền 站,Bình Chánh 站,Gò Đen 站,Bến Lức 站,Bình An 站,Tân An 站,Tân Hương 站,Tân Hiệp 站,Lương Phú 站,Trung Lương 站和終點 Mỹ Tho 站,每個車站都設有站長管理,站長有法國人也有越南人。

鐵路車的運行,每天有四班車奔馳於鐵路上,首班車於零晨一點三十分,分別從西貢和美拖車站相對出發,也同樣於早上五點鐘抵達相對的車站。第二班車在早上九點鐘起程,第三班車在下午一點鐘,末班車在黃昏六點鐘開出。開始的時候,由於要經過接駁渡筏過河和使用蒸汽發動機,七十多公里的路程耗時三個多鐘頭。隨著柴油發動機的啟用和直接穿越橋樑,整個路程僅需時兩個鐘頭。

在經過多年的營運之後直到二十世紀初期,西貢美拖線也隨著環境的轉變和需要更改了行車時間表。由早期每天四班車改為三班車,從西貢開出的首班車是在早上六點半,到達美拖車站是早上八點半。次班車在九點十七分開出,抵達美拖是中午十二點三十六分。最後的班車在下午四點半出發,抵達美拖是黃昏六點半。而同樣從美拖開出的首班車是在晨曦四點五十七分,到達西貢是早上六點五十五分。次班車在早上九點鐘開出到西貢是中午十二點十分。最後的班車在下午四點十九分開出到西貢是黃昏六點十九分。鐵路車運行的時間一般都很準時,甚少有誤車時間。全程的車費是頭等座位四元 piastres(印度支那聯邦區域使用的貨幣單位),次等座位三元 piastres。當時對法郎的匯價是一元 piastre 相等於2.75 法郎,幣值比法郎還高。

西貢美拖鐵路線,最初是由法國殖民地鐵路公司(La Compagnie des Chemins de fer garantis des colonies Francaise) 興建,於1881年開始施工,1885年完成整個路線工程。但後來由於和法國政府發生多方面的爭執,法政權遂於1889715日正式授權大眾鐵路公司(La Societe General des Tramways a Vapeur de Cochinchine) 接管經營權。

西貢美拖鐵路的貫通,除了旺盛了兩地的貿易外,連美拖市往下十多個西部城鎮都得到了好處。他們坐船到美拖市,之後轉搭鐵路車到西堤。車票是大眾化價錢,一般民眾都付得起,因此鐵路車的搭載率很高。鐵路車有設備一個卡廂給農民和養畜等個體戶乘坐,以挑擔蔬果,家畜,家禽等貨物到西堤販賣而不影響其他乘客。他們乘早班車去,賣完就坐晚班車回,既便捷也省了過夜渡宿旅館的費用。不過按照鐵路公司的規定,乘搭鐵路車除了個人車費外,如攜帶貨物,憑貨物的重量另加付費用。

對於當時貨運卡廂內的情況,曾經有一位出於好奇心而坐過那個車廂的越南學者留下了一些有趣的記述,描述當時人和禽畜相處在同一個車廂裡的情況。昔日的車廂可不如今天的有空調設備,南國天氣炎熱,除了人的體味,車廂裡還濃罩著各類家畜,家禽散發濃濃難聞的氣味。雖然車廂的窗是打開的,還是難以吹散。相反,花香和蔬果的香味偶爾迎風而飄,婦女用椰油塗在長髮上的椰香味和用柴油燃燒發動機的油煙味也夾雜其中。人的寒暄嘈雜聲和牲畜,家禽發出的叫聲以及鐵路車奔走在鐵路上,鐵輪和路軌之間交接的纏綿聲,都相互混雜著。而乘客之間東家長西家短的趣事言談,以及發出的笑聲,都迴旋縈繞於耳邊。就是在這種氣氛裡,兩三個鐘頭的車程就在不自覺中抵達了終點站。

美拖鐵路車站的大樓建設也循著法國建築模式,有月台,售票處,候車坐間和秤磅行李的地方,行李以重量來計算。至於車票,售票員在收過車費後,就在一張厚硬的車票上打一個洞,乘客上車後,檢查員在檢查過車票後,再打一次洞確認。

印支越棉寮三邦,在法國的殖民政府管轄下,人民是可以自由來往的,而藉著交通道路的擴建和開發,各地的交流更是熱鬧。法國人帶來的西式生活,讓當地人趨之若鶩。大城市的燈紅酒綠,花花世界更吸引了無數鄉下的民眾湧往城市去。每當鐵路車到站的時候,一片喧囂嘈吵,小販更是如群蜂般湧上前去兜售生意,也有腳夫等著幫忙替乘客抬托行李,賺其微薄的生活費用。從昔日越南學者的著作記述和留下的舊照片中,穿梭時空,可以感應到當時車站附近的繁忙景況。由於西貢到處充斥著法國人建造的樓宇建築和幾乎全是法文名稱的街道特色以及很多金髮藍眼睛的法國人溜達於各處街道上,西貢因而被貫上小巴黎的稱號,當時繁榮的情況猶勝過香港。事實,十九世紀初,香港還是一個小漁村,直至1841年才開埠。

隨著西貢美拖路線的順利營運,鐵路公司開始籌劃將鐵路線伸延到西南部距離美拖市一百多公里外的芹苴市,同時也規劃興建從西貢往北伸延到中部芽莊(Nha Trang) 的慶和(Khánh Hòa) 市的鐵路線段。有意建造一條從南圻西貢,經中圻順化到北圻河內,海防等區域的鐵路網絡,將南方和北方兩地的經濟動脈和人流連貫起來。這個宏觀的計劃,由印支鐵路公司執行。





1908年,首段長89公里從西貢到 Bảo Chánh 的鐵路順利完成了,隨即展開第二段穿越沿路叢林區延長到 Phan Thiết Phan Rang 市的鐵路工程。19101 15日,長55公里從 Sông Dinh 市連結到 Mường Mán 市和 Phan Thiết 市的路段相繼完成並開始了營運。而從 Phan Thiết Nha Trang 途中經過 Phan Rang, Bang Hoi 228 公里的路線也趕緊修築,預訂於1911年竣工。但最後,從西貢到芽莊的鐵路建設工程仍需拖延到1913年才能全線通車。



緊接著,鐵路工程再往北伸延,從 Phan Rang - Tháp Chàm  經過  Xóm GònĐà Lạt 到中部高原 Lang Biang,開啟了西貢到 Đà Lạt 的線路。由於 Đà Lạt 氣候宜人,空氣清爽,在炎熱的南國,是最理想的夏日度假區。因此吸引了很多西歐人士和當地富有的居民對該區域的嚮往,置業,居留和旅遊,從 Tháp Chàm Đà Lạt的路段是全線風景最美麗的一段路。





在南方建設多條長途鐵路的同時北方也於1902年到1906年五年間完成了從河內到海防和河內到老街的鐵路線建設,隨後也著手貫徹南北鐵路的規劃。根據越南鐵路史的記述,於1931年時,越南全國已有總長2389公里的鐵路,對全國無論人流和物流等運輸效益非常顯著。

在法國殖民管轄期間,越南的阮氏王朝和保大王朝得以保留。但權力已受到管制,一切都操控於印支政府的管治之下。1910年,實行改革越南教育政策,將已沿用數千年的儒學漢字去除,並創造用羅馬字母拼音書寫的越南字,掀起了一股維新變革風潮。

二十世紀初,中國辛亥革命成功,推翻腐敗的滿清政府成立中華民國。當時國民黨提倡的三民主義也影響了一些越南不滿外來殖民政權管轄的激進人士,組織民運團體和法國殖民政府鬥爭。滋事破壞在所難免,而鐵路車的發展正好給予他們南來北往暢通無阻的往來聯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入侵印支,逼退法國政府,並和保大王建立一個親日的政權。對於外來政權的侵略,強悍的越南民族也在暗中展開了爭取國家獨立的反抗行動。越南獨立同盟會和由胡志明領導的越南共產黨由此產生,不斷地鬥爭,滋長壯大。

日本因偷襲珍珠港,遭受到美國兩顆原子彈襲擊報復,宣布投降。大日本帝國共榮圈夢幻破滅,日本戰敗,法國趁機重返越南,但時機不再。1954年於北方奠邊府一役,法軍幾乎全軍覆沒。根據於日內瓦談判的和談協定,法國從此撤離越南。但同時越南也暫時被迫於十七度緯線畫分為南北越兩地,等待籌劃於1956年七月的全國統一選舉安排。由是北越共產政權傾向於蘇聯,中國,而號稱民主共和的南越政權就墮入了美國的操控範圍,得到了美國無論是軍事和經濟的援助。事實南北兩方不同的政治立場,根本就談不上達成全國統一目標的理念。同時在英美法蘇中等大國的操控下,談判失敗。南北越從此分隔於十七度緯線一哩內的非軍事區,由聯合過國派軍隊看守。從此兩地交通中斷,人民被迫分隔兩邊。當時曾經掀起一陣子逃難潮,不滿共產制度的人都湧往南方去。其後,北方為了要完成胡志明偉大的驅逐外來政權完成獨立統一的目標,不時向南方政權發動滋擾和破壞,內戰由此而起。與此同時,南越在美國的操控下,軍事政變頻頻,不聽從美國指令的都被剷除。內憂外患加上政權的貪腐,社會表面虛假的繁榮和南北軍隊在南方區域內交戰的各大戰役,形成強烈的對比,而鐵路的運輸也逐漸趨向式微。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型和中型的貨運車和客運車奔馳於各地公路上。相較於鐵路車,其機動性,靈活性,快捷和方便,爭取到更多的乘客。而鐵路車營運年年的虧損加上鐵路公司和新當權的南越吳廷炎政權不咬弦,各地鐵路線逐漸被禁止營運,有被拆掉的,有被鋪路的瀝青土掩蓋上的。總括來說,在1957年起,西堤和西貢美拖等路線的鐵路車都停止使用了。曾經輝煌一時,行走了七十多年的鐵路車再也看不見它的踪影,昔日的景象只能從老舊的照片中看到。






世事如棋局局新,為了解決人口的增長和大城市的擠逼,各地政府都在想盡辦法來應對日益擁塞的交通問題。越南政府也不例外,當權者也重新考慮要重建西堤的鐵路車軌道,除了解決交通的問題同時也是為了減輕城市內日益惡化的空氣污染。雖然比起其它亞洲國家,越南已經遲了二三十年,不過今天能夠積極去面對籌劃也是好的。據聞已經有了地鐵的建設藍圖,有了鐵路路線的規劃,工程似乎也正在建造中。看來不久的將來,西堤兩地和鄰近的各大衛星城市都有地鐵來往行走了。這對於當地居民的來說效益是非常大的,同時對於外來遊客也是非常的方便。先進的科技,讓鐵路車不單只車速快,安全,穩定,空調的設備也讓乘客坐在車廂裡更舒適。






現代社會,現代生活,走在時代的尖端,時間是金錢,快速的生活節奏令人喘不過氣。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勞苦大眾終日奔波於路途上。流暢的交通和舒適的交通工具既可以節省時間也讓人可以舒緩一下疲憊的身軀。時代不斷地在進步,有為又有遠見的政府能為人民開創一個好的安定的生活環境,但願一切都朝著美好的方向邁進。


散文篇 之十

脱稿於 聖荷西 10/23/2022


Sunday, October 2, 2022

摯友 張廷鈞


 

摯友 張廷鈞 

四月初的一個清晨,起床後打開手機,看到微信內一位老同學傳來張廷鈞同學在越南猝逝的訊息。眼前的「噩耗」兩字,令人難以置信一位健碩硬朗的人,竟然就這樣倒下了。訊息內並沒有提到死亡的原因,我猜想,原因可能不外乎兩種情況,不是車禍就是心臟病突發。張廷鈞到越南旅遊,出入都自騎機動車代步,而當地街道狹窄,騎機動車的人,左穿右竄,爭著搶路,交通完全沒有秩序,一個疏忽不留神,引致車禍受傷或喪命都極有可能發生。事隔了兩天,收到另一位同學於群組內傳來的消息說張廷鈞是因為心臟病突發身亡的,證實了死亡原因。

乍聞摯友的消逝,不自覺地腦裡又掀起了一幕幕的舊影。曾經相處過,玩樂過,共同走過的那些片段如波濤般澎湃湧現。

張廷鈞是我的初中同學,初中一年級時,他和哥哥張廷幹,表姐黃若蘭一起加入我們的班上。起初兩年的課堂生活,由於彼此座位有距離,我們並沒有互動。升上初中三年級後,張廷鈞被安排坐在我的前面,從此我們就開始了交往。也是因為他的緣故,在初中畢業後,我也跟著他一起轉到鳴遠學校讀高中,這個選擇,改變了我的一生。

張廷鈞膽子大,處事很冷靜。從初中三年級到高中一年級的兩年密切交往中,愛遊玩又愛冒險的我們,曾經經歷過不少驚險的事情,而當時卻不感到害怕。

青蔥歲月,生活無拘無束,幾乎每天課餘後,都騎機動車去近郊兜風,週末也結伴去更遠的鄉村或海濱遊玩。對於城市外的世界,我們都忍不住要去探索,雖然南越仍然處於內戰的情況。1972年初,南越境內發生過多場大戰役,士兵傷亡無數。也許是在那裡成長,習慣了,也不覺得可怕。而且都還沒到十八歲被徵兵的年齡,趁著叛逆的衝勁,明知道危機四伏,仍無懼的四處溜達。

高中一年級,除了日間上課,晚上我還去明達英文書院進修英文,星期六晚上修讀兩個小時的日文,晚上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而星期日早上再加修讀兩個小時的法文。星期日,放學後,回家放下書本,就出去遊蕩了,和張廷鈞,何世洋,李喜貴等四五個人,開著機動車四處遊玩去。南國天氣熱,我們也常去游泳,距離堤岸大約十五公里外的守德玉水游泳池和更遠一點的邊和游泳池都有我們的足跡。甚至還去過更遠的一百二十五公里外的頭頓海灘去衝浪。

堤岸幾乎全是華人聚居的城市,方圓四平方公里的範圍內,住家商店林立,車水馬龍,雖然處於政局動盪之下,市面仍是一片繁榮。勞苦大眾為口奔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奔波著。夜市更是另一番熱鬧景象,尤其是各色各樣的食物檔,烹煮著令人垂涎的陣陣燒烤,熱炒的食物香味,迎著晚風,溢散於空氣中。食客三五成群的圍坐一張張小桌子,高談闊論,大快朵頤,一瓶瓶的啤酒和各式冰凍飲品散滿一桌甚至放置在地上。在戰爭不靖的日子裡,先陶醉於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歡樂中,偶爾我們也來湊熱鬧。

張廷鈞的母親經營布匹,在同慶大道尾段的大光明巷內開了一家布店,規模不大,整個店鋪都放滿了各式各樣不同材料顏彩的布匹。大光明是一個蠻熱鬧的小商業區,不算寬闊的巷道,兩旁商店林立,有些商戶的擺設還伸延到店門外。黃昏過後,開始擠滿了來逛街購物的人潮,也有機動車載運貨物,穿梭於巷內。偶爾我們也在那裡停留,張廷鈞的母親很隨和親切,和我們很談得來,沒有代溝生疏感,因此也成為大家相約見面的聚腳點。

那段時候,張廷鈞正在學彈結他,地點是在總督芳街首都戲院樓上的一家結他學院。我曾經去過一次,因為對豆點音樂符號的樂譜不感興趣,沒有學習。張廷鈞對音樂的悟性很好,也因此打好了日後在音樂業餘發展的基礎。

正是行船跑馬三分險,頻密的外遊,總難免發生交通意外。有一次,我們去下六省旅遊,目的地是距離堤岸約一百多公里外的鵝貢市。選擇去這個城市,純粹出於好奇心。鵝貢是一個老舊的城市,雖然位處於海角一隅,瀕臨大海,但經歷過歷朝歷代的轉變,也累積了不少文物古蹟,同時也有各式道地的食物特色。

1972年初夏,一個炎熱的星期天早上,張廷鈞約了另一位姓李的小學同學,三個人各自騎著自己的機動車,浩浩蕩盪的沿著後江街,朝往美拖的方向出發。鵝貢距離美拖大約四十多公里,我們打算先到美拖市吃那裡馳名的美拖河粉,之後才繼續往鵝貢去。

美拖距離堤岸約65公里,大約一個多鐘頭的車程。離開堤岸市區,從近郊逐漸走進了鄉村道路。眼前一片翠綠的禾田景色,流水淙淙的小溪流,廣闊的田野,一望無垠。狹窄的鄉村雙向道路,來往的客車經常在身邊呼嘯而過。我們的車隊,緊靠著路邊直排行走,一前一後的呼應著。沿途欣賞著別具風味的鄉村景色,不覺間就到達了美拖市。在附近街道兜走了一個圈子後,我們走進了街市,穿梭於人潮中,耳邊響著一片喧囂嘈雜的販賣聲。挑著擔挑的小販,沿街都是,地攤小販販賣著各式各樣的東西。從蔬果,食物,海味乾貨,生活用品,琳瑯滿目。在街市兜走了一圈之後,我們停在靠近河邊橋頭處的一家茶室。設置在茶室門外處的粉麵檔,湯鍋裡的蒸汽煙霧輕飄地從湯鍋中繚繞升起。迎風傳來除了陣陣肉湯沸滾的香味,還有炸蒜蓉油的香味,聞之令人垂涎。

美拖粿條有別於堤岸的湯粉麵口味,魚露味稍重(越南人喜歡用魚露調味),柔韌的粉條,很有口感,炸蒜蓉油和渣更是錦上添花,海產配料味道鮮甜,放上辣椒醬更加完美。

吃過粿條後,也快接近中午時間了。加滿汽油後,再繼續前行的旅程。曾經聽過很多人說往鵝貢去的路上很骯髒,他們口中所謂的骯髒就是沿路上的路邊,尤其是樹的旁邊有很多不明的神位。來歷不明,有些看上去煞是可怕,不知是誰人何時因何事而擺放。路途上我一直都留意,小心不要踏上去。聽說有些也可能是降頭之類,觸犯到總是不好的,默默走過就是了。

鄉村路,既窄也不平坦,戰時軍車,坦克車和大型運貨運客車往來於道路上,日久損壞,事實南越政府靠著美援也沒錢去維修。戰事吃緊,軍事移防頻密,在路上我們也碰到軍車列隊移防,我們從他們身邊擦身而過。因路窄,我們仍舊是直排著走。張廷鈞在前面,李姓同學在中間,我壓後,我們的車速並不快。在離開美拖市不久,剛走進一個小村莊。突然眼前的一幕把我嚇驚了,看到走在我前面的李同學,他騎著的機動車突然往右邊傾斜倒下,把他的右腿壓著,動彈不得。我趕緊剎車,停下,跑去看他。這時候,張廷鈞聞聲,回頭看到他的情況,也停車回來幫忙。於是我們就把他扶起,把他的車架好,隨即檢視他受傷的情況。發現腳踝處有些腫,還好人清醒,還可以走動。當地居民看到有人發生意外,也好奇的圍聚觀看。忽然我聽到有人提及,早一個星期前,這裡同一個地點同樣有意外發生,一個越南婦女因車禍死在這裡。聽到他們的言論,把我嚇了一跳,不會這麼巧吧!

經過一番擾攘之後,旅遊的興致也湮滅了。為了李同學的安全盤算,並趁著他還能騎車,我們決定中斷行程折返回堤岸,找跌打醫生診治。

經過兩個小時後,順利的回到堤岸。我們打算陪他去看跌打醫生,不過他說他自己可以去。之後我們就各自回家了。隔了幾天,從張廷鈞傳來的消息說,他的腳踝傷患處看過醫生都不見得好,而且愈來愈腫痛。聽說他也曾經去廟找過老和尚看,怕是中了邪。

如斯的情況拖了三個多星期,還是一樣,腫始終沒散退。於是我和張廷鈞商量,不如買些香燭元寶,去那個地方拜拜,看看有沒有幫助,也許那天他時運不濟,不小心冒犯了。於是我們在離開當地的第四個星期天,由張廷鈞載我,帶著香燭,重回到那個意外地點,點燃香燭插拜,口中喃喃禀告當事者無意冒犯,請寬恕他。

說來也奇怪,一個星期後,張廷鈞說李同學的腳踝腫患處已消腫了。如果是因為我們的插香行動效果,那也真的太神奇了。無論如何,他的傷患復原,也讓大家安心了。由此也可以見證通往鵝貢的路,傳說中的骯髒,純非虛構。

另一件令人難以忘懷的事情,是去頭頓海濱的經歷。同年的八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天,我們約同何世洋,李喜貴,和張廷鈞的兩位朋友,六個人共騎三部機動車,早上十點鐘左右出發去頭頓海濱。頭頓是著名的海灘,距離西貢約125公里,是西堤人最愛去的旅遊地點,除了去看海,看日出,衝浪,還有去品嚐當地的新鮮海鮮。週末總是人頭攢動,擠滿了海灘,而當地飯館的生意更是興旺,總是客滿。頭頓有兩個海灘,分前灘和後灘。後灘的浪比較大,也是人們愛去的海灘。

由堤岸出發,大約兩個小時我們就到了海邊,在海灘戲水後,就在海灘吃帶去的雞絲麵包充飢,之後我們再走到附近另一個叫隴海的海灘去。那裡是一個軍事區,有些地方用鐵絲網攔著,外面更有沙包堆積成的防守壘,有軍人架著槍看守。這裡的遊客稀疏,也可以說除了在海灘幹活的漁民,根本沒有遊人。我們繼續在這裡遊玩了一個多鐘頭,看看太陽也快西下了,於是就啟程轉回西貢去。在不寬的公路上,為了安全,我們還是直排著走,依舊是張廷鈞開路,我壓後。路上經過不少小村莊,也經常碰到野狗或村民橫過馬路。因此每次經過村莊,我們的車速也自然地緩慢下來。雖然如此,還是不幸的發生了意外。一個村童突然從路邊衝過馬路,張廷鈞剎車不及,把村童撞倒了,倒在路旁的地上。車速雖然不快,畢竟相碰還是有撞力的。我們馬上下車查看情況,發現村童好像有昏迷的現象。這時候,附近的村民也聞聲而出,圍觀著,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著。幸運的是剛好附近有一個美越軍駐紮的軍營,似乎軍營內也察覺到營外發生了意外。不久,看到一個美國大兵軍醫跑出來,把村童抱進軍營去救治,而張廷鈞也被邀請進去作調查。在此情況下,張廷鈞也蠻鎮定的,他叫我們先回去,他自己留下來應對。於是我們五個人就騎著兩部機動車回去了,我的車改載兩個人。交通意外,總是令人不安,尤其是撞傷了人。掛念著張廷鈞的情況,心情七上八下,忐忑不安。事隔一個星期後,我再見到張廷鈞,看到他已平安回來,心也安定了。閒談間,他也沒多提及事後的情況,只說村童當時不過是受到腦震盪,短暫休克而已,賠了一點錢給村童的家人,事情就了結了。

隨後的一段長時間,沒看到張廷鈞出現。那時候我也在忙著應對鳴遠學校參加東川省某學校舉辦的舞蹈觀摩演出排練,我們高二孝班的「火焰」舞獲得學校推薦去參加演出,時間是在十二月。

當舞蹈表演的事情過後,我忍不住去張廷鈞母親的布店查問他的情況,才知道他已經乘船去了香港。其實我自己也早有離開南越的想法,因為每天從報紙上讀到的時事新聞,報導著在南越各地不斷發生的各大戰役,軍民傷亡之慘烈,令人不寒而栗。即使有美國空軍的空中支援,情況也岌岌可危。一場無意義的內戰,貪腐的政權,讓人看不到未來。張廷鈞的離開是對的,確是明智之舉。

在獲悉張廷鈞離開之後,也觸動了我離開的動機。知道是他母親給予他的安排,於是我也向張伯母查詢,是否也能安排我沿著張廷鈞的路徑離開。張伯母說,如果我真的有這個心願,她非常樂意幫忙,於是回家向父親禀告想離開的事情。其時,家中的生意正在火紅,而父親也有不少新的投資發展計劃,正是需要我幫忙的時候。看著父親臉上的反應,我知道他是百般的不捨。但權衡過之後,最後父親也答應了,條件是我一定要帶同堂弟何恩離開。得到父親的支持應允,我馬上跑去見張伯母,道明來意,請她幫我聯絡負責人。不久,得到了回覆,說好了價錢和需要籌備的事情,一切過程都很順利。背後的事情如何進行,我不知道,只是耐心地等待著出發日期的通知。

時間荏苒,牆壁上已換上1973年的新日曆。一月初,接到通知說已安排在農曆春節過後的正月中旬啟程。知道了離開的日子,我也盡情地享樂著新年春節的歡樂和同學們相聚。但沒有告訴他們我即將離開的事情,盡可能保密是最好的,免得惹上麻煩。想著一旦離開後,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再回來了。世事變幻,難料啊!(離開的情節在個人傳記中有論述,在此不贅)

離開南越的旅程,就像是一般的旅遊一樣,坐車,坐船,坐飛機。黃姑娘,一位中年婦人,帶著我們很順利地抵達了香港 。旅途中經過泰國,我們在那裡停留了三個多星期。除了在曼谷觀光,也去過芭提雅,經歷過的一切都令人難忘。今次,張伯母也安排了她的大兒子廷幹和我們同行,三個人作伴,也蠻熱鬧愉快的。

三月中旬的一個晚上,我們乘坐泰航抵達了香港九龍啟德機場。順利辦過入境手續後,黃姑娘按地址把我們帶到張廷鈞在旺角的住處。他們兄弟喜相逢,喜悅自不在言。而我也很開心再次見到張廷鈞,閒聊別後的情況,同時也聯絡我姐姐一位住在香港的同學來接我們。一切安頓之後,黃姑娘就離開了,消失在黑夜中。在她離開之後我才醒覺自己的疏忽,忘記問她的地址,以方便日後聯絡。雖然錯過了,不過我相信,即使人海茫茫,如果有緣,他日總會再遇上的。(事實果真如我所願,五年後1978年,難以置信的,在茫茫人頭攢動的人海中,我再次遇見了她。她的出現彷彿是冥冥中為我解困而來,她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貴人,這是後話。)

 

1973於泰國 黄素妮阿姨

姐姐的同學洪哥接過電話後,寅夜來接我們到他家去住,他的家在油麻地八文樓區。隔天,張廷鈞和他哥哥一起來帶我們渡海過香港中環區「飲茶」吃點心,之後遊覽香港景色。

當時張廷鈞在九龍城寨內的一家工場裡做金屬首飾的工作,這家規模不大的工場是一位比我們早來的越南華僑經營的,貨物主要是出口到歐美去。其後,張廷鈞也把我拉了進去,那是我在香港的第二份工作。

九龍城寨是一個三不管的地方,是清末時期八國聯軍侵華歷史留下來的問題。因此三教九流,吸毒的,賣淫的,非法牙醫等大都潛伏在裡面大幹其活。而城寨內如迷宮般的路徑,如果沒有人指引,會被困在裡面。走在狹窄陰暗的巷路裡,到處都碰到水滴從高處滴下。分不出是清潔的還是骯髒的水,同時也害怕突然從巷子裡出現的癮君子。還好,在這裡的日子不長,好像做不到兩個月。之後因為申辦到珠海書院的入學手續,辭工去讀書了。

離開工場後,生活各自忙著,和張廷鈞也少了聯繫。後來從他哥哥張廷幹處知道他在台灣的大姐幫他申請到入台正證,在1973年尾左右,他再次從香港坐船到台灣和他的姐姐團聚。並以越南僑生的身份修讀大學先修班,再以僑生的優惠分數,考進了台南成功大學讀書。

張廷鈞的機動車

時間在各自的生活翻滾中過去,1977年初,我領取到香港身份證,同時也申辦到入台證。是年七月初,我到台灣旅遊,並探望張廷鈞。那時候,碰巧他在放暑假,八月才開課,他騎機動車載我在台北市到處兜風觀光,台灣一如西堤,機動車的使用,非常普遍。今次意外的知道他的父母都移居到台灣居住了,看到久違了的張伯母,身體無恙,非常欣慰。離開時,我和張廷鈞約好去台南成大看他。

張廷鈞的全家福合照

張廷鈞和他的弟弟 廷禹

台灣有寶島的美名,的確,山水風光,樹木青翠,風景非常優美。我旅遊台灣除了探望張廷鈞之外,還要去台中探望鳴遠王國伯校長。按著行程,從台北坐火車到台中去,按地址找到了王國伯校長。國伯校長是一位神父,在南越政權淪陷後,隨著中華民國大使館的撤退,順利地回到台灣,住在台中的鳴遠館教會內。校長看到我的到來,展現著滿臉和藹笑容,引領我到處參觀。兩層樓的教會建築,空房多著,要留我多住幾天,說要帶我去日月潭等地方觀光。校長熱情的招待,令我銘記於心。而事實,國伯校長也是我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另一位非常重要的貴人。

台中鳴遠館


鳴遠館後院景



王國伯校長

1977 年7月於日月潭

在台中停留了幾天,之後再乘搭長途客運車到嘉義去。那裡有師父的一位好朋友,曾經在武館住了一段時間,跟師父學習中醫。我是在武館認識他的,今次路過,順路去拜訪他。他很熱情,載我在嘉義到處觀光。他在嘉義經營建築材料,生意很好。他有兩位太太,似乎都相處得很好。中午,他帶大太太出來招呼我,晚上,是二太太陪同吃飯。台灣人很喜歡喝啤酒(那時候,紅酒還不流行),就是一罐接一罐的。氣氛上頭,我也陪著喝,客隨主便,盡興而歸。之後,再乘搭客運車到台南。抵達後,直接步行到成功大學去,按著張廷鈞預先給我的宿舍房間號數,找到了他。剛好他的宿舍有空房,他留我在宿舍住宿。

成大有飯堂,是自助餐形式,菜式很多,任人選擇吃到飽。年輕伙子,食量大,總愛大吃的。也許學校有補助,餐費不貴。週末,張廷鈞經常去高雄表演音樂。他讀大學後,組織了一個五人音樂隊,他主彈結他和唱歌。那一次是在露天演唱的,我也湊熱鬧去捧場,圍聽的人很多。

宜蘭土塲國民學校

大學生,似乎每年都被分派做一些義工。今次被派到宜蘭土場一個山區的地方去做修路訓練,由一位軍官帶領。對於新奇的東西,我都感興趣,也想去。在徵詢過那位軍官的同意後,我也隨隊出發了。抵達土場後,我們入住當地的國民學校。

 

領隊教官

日據時代建造的纜索蹦蹦車

土場距離宜蘭不遠,在台灣的東邊,都是山林區。日本人佔領期間,為了運載山上的樹木,建設了兩條雙向纜車線路。吊著日字形的木箱,在兩座山的空間上滑行,可載人,也可以運載貨物。就是以這種簡單的方式,作為山與山之間的運輸聯繫。

 






八,九月份是台灣的颱風季節,風來得很猛,尤其在山林裡。那段時間,我們也碰上了颱風。風吹掀起的威力,甚至連樹根也給捲起,真的很嚇人,也讓我實地開了眼界。颱風過後,滿目瘡痍,山路因雨水的沖刷,一片泥濘。倒下的樹幹橫隔著山路,吹落的黃葉,鋪滿了泥地上,我們非常小心地往來於山路間。

 




在山間逗留了大概十天,在快要結束前兩天,教官說要帶我們上太平山過夜,看日出,要坐木箱纜車上去,這個消息讓大夥們都很興奮。太平山海拔約
2000公尺高,在日治時期開始,與阿裡山,八仙山並稱為台灣三大林場。主要的樹種為鐵杉,台灣扁柏,紅檜等珍貴的林木。據資料顯示,為保護林木過度被砍伐,於1982年,政府下令禁伐了,同時也規劃將林場轉型為休閒遊憩的場所。

 


新建的太平山園林場所於1989年開放,從此民眾和遊客都能近距離地觀賞到山上的珍貴樹木和山上盛產的奇花異草。台灣也有四季的氣候,山林裡的變化尤為明顯。太平山的春天,各類山花,爭紅鬥妍,大展五色繽紛顏彩。花香和樹木散發的清香,隨風飄逸,令人薰醉。夏天,步道穿梭於林蔭樹木間,柔和涼風,滲身清爽。秋天,樹葉轉換顏妝,互展彩顏,盡顯被風吹落脫離枝幹前最後的色彩。冬天,白雪皚皚的山峰與覆蓋滿山的蒼翠林木,在日光的照耀和藍天白雲的襯托下,互相輝映。一年四季不同的風景,誘發了無數的詩情畫意,也引發了不知多少詩人墨客的筆下創作。

在教官的帶領和專業纜車人員的慎密操作下,我們登上了木箱吊纜車,四個人一組,分批登山。木箱內,沒有座椅,因為主要是用來運載木材的。因此,在木箱裡,我們都站著,手扶著木箱,以保持身體的平衡。經過一輪膽戰心驚的搖盪過程,我們抵達了山頂。比起山下的情況,眼前的景物,煥然一新。從山頂上可以觀賞到遠近一望無垠的山脈,雲霧繚繞,各座山峰若隱若現的仿似浮動於雲海中。獲安排住進山頂唯一的民宿之後,大家可以自由活動。

這個所謂民宿的地方,應該不是私人的物業,相信是政府在山林裡準備給出差員工渡宿的地方。我們由軍官帶領,做義工,可以沾上一點光。山上的環境非常寧靜清雅,不時傳來樹葉婆娑和夾雜著鳥鳴雀叫的聲音。時而萬籟俱寂,讓人有脫離塵俗,沉醉於山林的幻覺。

張廷鈞和他的同學圍坐一塊談論著音樂,我則好奇的四處遊蕩細看山林風景。黃昏過後,用過清簡的山上種植的蔬菜晚餐後,夜幕低垂,九點鐘左右,大夥兒也提早睡覺去了,期待著明天早起看日出。因為我們只獲批准在這裡渡宿一個晚上,非常短暫。

好夢正酣,突然被嘹亮的雞啼聲喚醒。窗外仍然漆黑一片,洗漱過後,順便整理好床位和收拾簡便的行李。之後步出屋外,做了一些運動,隨即快速地洗過澡,換好衣服,靜待著教官發出出發的號令,他將帶我們去一個理想觀看日出的地點看日出。在晨曦颯颯寒風吹響中,大家都盼待著日出的來臨。而頭頂上的天空,卻在靜寂中,由漆黑,火紅,橙橘,不斷地變換著顏彩。剎那間,萬度金光從山峰後散射而出。頃間,火紅般的太陽隨即冉冉升起。燦爛耀目的光線,穿過薄薄的雲霧層,映射萬物。青翠蒼綠的山蠻,瞬間展露出一片蓬勃朝氣,讓人眼前一亮。呼吸著山林裡散發的芳香清新空氣,清涼直透五臟,臉龐迎著輕拂山風,渾身舒暢。

早飯過後,大家也準備下山去了,仍舊是分批下去。回到土場的山林後,我也向張廷鈞辭別了。乘搭客運車去宜蘭,蘇澳,再繼續我的旅程,蘇澳的溫泉很出名,我也想去泡泡見識見識。

蘇澳溫泉為蘇澳豐沛的降雨滲入地表深層經地熱加熱後循環上昇而成,溫泉溫度約40-50°C,和蘇澳冷泉同為碳酸氫納泉。蘇澳溫泉水質色澤淡黃,因泉質含有鐵、鈉、鉀等礦物質。更因為溫泉泉質精純、礦物質濃度較高,偶爾會形成白透似花瓣的「溫泉花」晶體結晶,隨溫泉水波盪漾散步,如花瓣般飛舞於風中。

在土場和張廷鈞分別後,不久我也結束了旅程回到了香港。大家都為生活各自忙碌著,沒有再聯絡了。1979年四月初我移居到法國,不久也聽聞張廷鈞於1980年輾轉到了澳洲定居。

歲月年復年流逝於生活奔波忙碌的不自覺中,2017年九月份,我到越南旅遊,老同學李英瓊來接我機,她提及張廷鈞也在堤岸。噢,竟然這麽巧合,真是太好了,算來我和他也剛好四十年沒見面了。遂由英瓊相約張廷鈞在同慶大道昔日我家對面的五層樓軍營舊址現已改裝成為食肆的「點都得」大酒樓見面。

2017年於堤岸 點都得大酒樓

我們先抵達,隨即看到張廷鈞騎著機動車到來。故友重逢,無限感慨,人生路上歷年的打滾拼搏,臉上也被侵蝕了無數的風霜,昔日瘦削的身形也略見發福了。

點過點心後,大家東拉西扯的閒話著。張廷鈞說他居住在墨爾本,已經退休了。回來越南純屬投資地產生意,買住宅單位出租。這樣看來,他是經常澳越兩邊跑,心緒兩頭掛啊 ! 至於音樂,他仍然堅持著。週末,也有組隊去演唱。

意外的重逢,短暫的相聚,想不到那竟然是我和張廷鈞共進最後的一餐。為了追逐金錢,人往往疏忽了自己的健康。如果張廷鈞滿足於現況,安穩生活於澳洲,相信也不至於客死他鄉(雖然堤岸是他的出生地,但回到越南也只能作為過客。)。一般來說,當心臟病突發時,如果有人在身邊,也許能夠爭取到挽救生命的寶貴黃金時間。

故友於精壯之年因心臟病突發撒手人寰,思之惋惜,無奈。世事無常,很多事情確也非人能預料得到。心臟病是潛伏性疾病,事前或有預警徵狀,但往往為人所疏忽。突發性心臟病例,很多都是因為生活和工作壓力的累積而起。當然血管的閉塞,也是主要的原因。高血糖,高膽固醇,高甘油三酯,俗稱三高,都是心臟病的根源。除此外,高血壓也是危險的訊號,腦充血往往引發中風和身體癱瘓。

人過甲子歲月,宜放緩步伐,回歸過平淡的生活。知足常樂,保持暢快的心情。勤加運動,保持活力,相信能延緩身體的衰老,平安愉快的過每一天。健康的身體,才是人最大的財富。往這方面投資,才是正確的方向。

往事如煙,總堪惆悵,哀念摯友,無限思憶。魂兮,魂兮,逝者安息。悼念摯友,今書以文字,訴說其生平,細述其過往,昔日之人生足跡,留作紀念,以慰摯友在天之靈,祈願早登極樂。


有緣相識少壯時,

四處闖蕩無懼之。

追求理想海外奔,

各為前程異地居。

 

機緣巧合再重逢,

已過甲子歲月人。

忽聞噩耗故人逝,

世事無常奈何之。


散文篇 之十七

脱稿於 聖荷西 10/0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