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5, 2019

紀念冊



紀念冊

聆聽著一首偶然發現的陳年金曲 「紀念冊」,歌唱者人已渺,逝世多年,但其唱曲音韻柔和悅耳的歌聲仍縈繞飄盪於空氣中。

聽著悠揚的歌聲,腦海裡掀起漣漪波濤。昔日校園風光和在課室裡上課景象如倒退影帶般,一幕幕又重現在眼前。

記憶中內子珍藏著兩本她初中和高中畢業時的紀念冊。在離開西貢時,很不捨的順手把那兩本學生時代的珍貴的紀念冊放進行李箱裡。

兩本不算很厚的小冊子卻珍藏著難以言喻歷年來累積的課堂歡樂和歲月友情。祈求能永遠擁抱那份曾經有過卻已逝去的流金歲月的見證。

事實,隨著人的成長,已經溜走的時光,是不可能再回頭的了。童年的歡樂,校園的生活點滴,只能偶爾的從紀念冊或陳舊照片中去追尋回味。

難預測的是離開西貢之後,不知道是否再能重回此出生之地。政局變幻,即使能夠回來,然而那些失散的同窗好友,在人海茫茫中,又如何去尋覓他們呢 !

處於南越遭北越共產政權解放後不明朗的時局動盪,清算,強迫下鄉勞改等動作消息頻頻傳聞,舊政權的軍民精神強受壓迫。昔日同窗的一群好友已失聯,各人自顧不暇,為前途,為生命,各自尋找出路如鳥獸散或早已離鄉別井投奔怒海。

同窗學友,在這次大動盪的轉變中,日後能否有緣再見,再聚,真的只有天曉得了。

時光荏苒,帶走的那兩本紀念冊,隨著我們生活環境的變遷,歷經亞洲,歐洲最後來到了北美洲。

聽罷歌曲,急不及待的到儲物櫃去翻尋,尋找那兩本已被遺忘的舊日記憶的冊子。

甫打開櫃門,不用翻尋,映入眼簾的是哪熟悉的顏色,兩本幾乎是同樣朱古力色的樹膠皮套套著的紀念冊正平放在近眼處。

噢!真的是久違了,已經很久沒接觸它啦!套封的顏色還很亮,很有光澤,兩本冊子都保管得很好。小心拿出冊子後,急不可耐的就坐在木櫃前的地毯上一頁一頁的翻看。

每本冊子大約各有四百多頁厚,紙張很薄,很淡的米白色,每一頁另有一張很淡的粉白色分間開。在翻閱每一頁的過程當中,紙與紙間發出清脆的聲音。

越南於 1954 年依據日內瓦條約被迫分割為南北越兩部分之後,北越政權就堅決要解放南越,實現國家獨立統一。因此不時搞爆破破壞,甚至多次發動大規模戰爭攻擊。南越政府軍即使有美國強大的軍事援助作後盾,無奈政權貪污腐敗,貨幣不斷貶值,導致人民生活艱苦。

因此在當時的環境,班上有些同學能夠完成初中結業課程已算不錯了,遑論升上高中。對一般有志向學而家中環境又不好的學子們來說,的確是椎心之痛。當然亦有部分同學轉到別間華文學校或轉到純越文學校,更有轉到英文學校就讀的。

冬去暑來,學期完結,驪歌高唱,離情在即,臨別依依,百般不捨仍是無奈。離愁別緒化作一行行的字跡,書印在單薄的紙頁上。

交情深厚的句句抒發出肺腑之情,其他泛泛之交大多寫上勵志語句,當然也少不了各位師長訓誨期許的金石良言。

紀念冊的紙頁裡,有用原子筆書寫的,有用鋼筆書寫的,更有書法好的老師和同學們用毛筆來書寫,龍飛鳳舞的書法筆跡,在早已乾固的墨跡上仍保留著它的剛勁磅礴氣勢。

留在紀念冊裡的語句,有簡短的也有長篇敘述的,各有特色。高中紀念冊裡的書寫用句比初中的文筆更圓潤優雅,多三年的進修,功力自是不同。除此外,也有授課的越文老師用越文寫下他們的寄語和期許。

內子和我是同一年級而不同班別,她是忠班,我是孝班。

在二樓,兩班課室僅一牆之隔,互貼為鄰。因此班上同學的出入,雖不知彼等全部的姓名,身型外貌倒是印象深刻的。

在寂靜無聲的家中,靠著牆壁,坐在地毯上,慢慢輕輕地,一頁一頁的翻看著這兩本紀念冊。如酒般濃烈的校友情,歷久彌新的在腦海裡翻騰。剎那間,整個空間的空氣彷彿被一瓶剛打開樽塞的已經醞釀了幾十年的陳年老酒溢散出的香醇濃郁芬芳氣味濃罩著,嗅覺上享受著那份撲鼻醇香。

在紀念冊裡,偶爾會看到貼在紙頁上的黑白照片,除說贈作紀念外,旁邊還囑咐一句勿忘影中人,學生時代的純真可見一斑。

兩本陳年小冊子,牽引著我的思緒進入了時光隧道,彷彿回到當年的日子,讓我享受了一個溫馨的下午。

驀然,窗外吹來一陣微風,驚醒而打斷了我的思潮,回到現實。

俱往矣,還好今天科技網絡發達,藉著網絡的聯繫,這些年來,經過大家同學間的努力,逐漸地尋回曾經失聯的同窗書友。就算分隔在南北半球,無論生活在天南地北那一個方向角落,只要參加群組,上互聯網,就能暢所欲言地盡訴心中情,或談天說地分享日常生活的點滴,或作文學上的交流。即使有地域時差,亦可留言,等有興致交流的同學回覆。

雖然彼此生活在天各一方,亦仿似重回相聚於課堂上一樣。每每閒話當年,有嘻哈大笑,有感慨亦有說不出的無限的唏噓 !

生命的旅程,就像坐在一列奔馳的火車上,在火車開往目的地的終點站時,不斷地有人上車和下車。中途離開了看不見的,並不等於不存在,而偶遇認識存在記憶裡的卻永遠不會消失。

情感的分離是一種加溫,教人珍惜曾經擁有過的。當離開產生,互道珍重再見時,很期待著下一次的相聚。

相聚的瞬間,是離別的開始,而道別的那一刻卻又是下一次重聚的起點,如此重複著。。。

珍貴的友情,就在不自覺中醞釀,隨著歲月流逝而提升。


散文篇 之八

脱稿於 聖荷西 5/25/2019

金牛菀越菜館


金牛菀越菜館

香港彈丸之地,居住七百多萬人口。石柱森林,沖天高樓,巍峨豎立。

地方狹窄,人口密集,港人愛吃,食肆林立,鱗次櫛比。各類餐館,茶餐廳,大排檔,甚至渡海碼頭,戲院門外的小食檔,都不時人頭湧湧,生意興旺,應接不暇。

東方之珠,國際都市,吸引世界各地人士來旅遊觀光或從事貿易。基於地緣之便,東南亞和東北亞等各國菜式餐館遍布港九新界各處,越南菜館就是其中之一。

話說回二十世紀 50 年代中,越南脫離法國獨立,卻不幸被分割為二。南越為吳廷琰當政,社會安穩了幾年。隨後吳廷琰被殺,從此南越政權動盪,政變頻生。同時為應付北越軍多次發動的南侵戰役,死傷無數,兵源短缺,強徵年滿 18 歲的年輕人當兵。於是經濟條件許可的華裔家庭都不惜花錢將適役兵齡的孩子搭乘往來港越的運貨船,以偷渡冚艙的方式轉到香港,一個與中國大陸廣東省為鄰,暫時由英國人管治而普遍為廣東人生活的自由地方。

發生於 1968 年戊申戰役和 1972 年溪生和安祿戰役,戰況激烈。北越政權一而再再而三地引發戰爭,要解放南方的決心非常堅決,大有不到黃河心不死之態,即使面對軍事美帝強國,毫不畏懼,實行以缸瓦碰瓷器招式對抗。因此,有眼光的華商早已變賣家當移居香港,事實證明他們的眼光獨到,早已洞燭先機。

緊接 1975 年,北越成功解放南越,掀起了無數投奔怒海的難民潮。除了往南逃到馬來西亞或印尼等地,不然就是北向朝著最近的香港去了。

其時香港成為越南難民的第一收容港,難民獲得暫時居留,等待世界各地其他國家的審核接收。香港政府允許滯港難民出外工作,以幫補日常生活費用,即使他們都有難民署派發的生活津貼。

民以食為天,即使是難民,也要過其正常生活。當他們生活安定之後,就開始融入香港五花八門的社會生活中。

隨著難民人數的增加和消費能力的增強,生意頭腦靈活的生意人就想到在香港推展越南菜式。聘請越南難民或早期已在港定居的越南華人來掌管廚務,方便言語上的溝通,大作越南滯港難民的生意,並創造一些工作機會,一舉兩得。

凡生意,一是無人做開荒牛,一旦做起了,就引來大批模仿跟風之輩,搶食市場大餅,分一杯羹。

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越南小食,在有心人努力推廣和不斷改變創新之下,越菜餐館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在港九餐飲業中佔有一席之地。

我是越南菜的頭號擁躉,在堤岸時,幾乎每天都吃越南食物。街邊擺攤檔的,推車或擔挑著過街販賣的,無論鹹的或甜的小食,都非常吸引人。





1973 年輾轉移居香港生活後,每念著越南的食物,口水就只能往肚裡吞了。那時還沒懂得做廚,就算多麼想吃,也只有空想而已。最後聽人說,在九龍油麻地區近廟街處,晚上有一個婦人售賣越南食物。記憶中好像是在一家戲院的門外,只做夜市。按照人說的地點去尋食,果然在黑夜的燈光下,看到那個婦人站在一架手推木車做成的攤檔前包捲東西,正在忙個不停。走近看,販賣的越南食物也不過簡單的幾樣,有肉絲豬皮絲卷(Bì cuốn)韭菜蝦肉卷(Gỏi cuốn),肉絲豬皮絲檬(Bì bún),當然還有越式炸春卷(Chả giò / Nem )等,相信主要還是做如我般的越南客生意,香港人不大欣賞哪些生冷的越南食物。



初抵香港時,我住在文耀樓。文耀樓是八文樓的其中一座大樓。很多來自越南的華人大多聚居在這八文樓當中,當時有小越南區的稱號。而在八文樓的文英樓地鋪,有一家趙姓人開的越南菜館,店面不大,但亦有足以令旅居海外的越南華人回味品嘗的越南菜式,生意相當不錯。

越南馳名的牛肉粉,能在港九各地落地開花,金牛菀菜館應記一功。





金牛菀菜館位於尖沙咀赫德道,大約在 1977 年初開始經營,老闆白偉斌年輕有為,精力充沛,推廣甚力。每當午市後,就伴同員工大班周一起到尖沙咀張貼廣告,派宣傳單。尖沙咀是遊客區,因此晚上的食客大都是洋人遊客。

洋人愛吃海鮮,店內兩味燒越南大頭蝦(Tôm càng nướng )和啤酒蒸蟹(Cua  hấp Bia )
銷量很好,由於蟹是斷斤兩秤的,斤兩多報大數,老闆靠此豬籠入水,利潤厚





另外兩味蒜蓉牛油炸田雞和椰汁焗生魚亦頗搶手。椰菜拌雞絲(Gà xé phay )和蔗蝦(Chạo tôm )這些開胃食品都是客人愛吃的。除此外還有雞絲湯米粉(Bún thang),咖哩雞麵包,牛肉粉(Phở Bò )和酸辣鮮魚湯(Canh chua cá lóc),林林總總。

早年香港人對於越式食物很陌生,越式牛肉粉今日能盛行於香港,亦曾經過一個磨合期。

牛肉粉,有生肉牛肉粉(Phở tái) 和熟肉牛肉粉(Phở chín) 之分,生牛肉粉就是把生牛肉片鋪在河粉上,再淋上熱滾的牛肉湯把肉燙熟,熟牛肉粉就是用煮過湯的牛肉。

剛開始的時候,香港人不大適應於生牛肉的吃法。也許是廣告的作用,吸引了當時的麗的電視台藝員江濤,李影等來光顧。在彼等加持,口碑宣傳下,香港人開始對越式牛肉粉有了認識。


金牛菀的牛肉粉很暢銷,捧場客很多。它的牛肉湯是完全按照越南西貢式的做法,用兩個大的不銹鋼桶鍋去熬煮高湯的。湯裡有牛骨,牛腩肉,烘焙過的洋蔥和薑,還有其他玉桂,八角,草果等配料,滾後再慢火煮上好幾個小時。

比起香港人常吃的魚蛋河粉,越式牛肉粉就香口多了。當一碗已灑上芫茜和青蔥的牛肉粉捧出來時,一定會伴隨一小碟有豆芽,金不換,帶齒狀的胡荽葉,青或紅色辣椒和青檸檬等的配料,另外還附帶一小碗用醋浸過切得很薄的洋蔥絲。





趁著湯熱的時候,把這些配料按照個人的喜愛,加進湯粉裡,擠進檸檬汁,即時整碗粉彷彿換了彩顏般,生色不少。散發出很香的氣味飄溢在空氣中,整碗色香味齊全,味道濃郁的牛肉粉,令人食指大動。若再灑上一點胡椒粉,那就更完美了!邊吃邊蘸著辣椒醬,沙茶醬或海鮮醬來吃,剎間,有說不出痛快的口感來。

牛肉粉也不單純只有生牛肉,現在專賣牛肉粉的專門店還有其他更多的選擇,有牛肉丸,有牛雜,牛筋,牛百葉等,可按照個人的喜愛去配搭。

金牛菀的營業時間是從上午 11 點到晚上 11 點,午市後到晚市前的三個空檔時間,用來預備需要做的工作,例如包春捲,打蝦膠弄蔗蝦,調魚露等雜務,做完了也可以休息。

白老闆僱傭了三個逃難來港的越南年輕人,主要也是人工便宜著想,比起本地的起碼省了一半工資。

越南人有一個嗜好就是愛賭博,開始也不過是幾個同事在落場休息時段,玩玩啤牌或十三張牌來消磨時間,下注也不大。後來白老闆看他們玩得過癮也加入賭圈,老闆錢多,就做莊和員工對賭。

凡賭博,財力很重要,輸得起和輸不起其實早已分出勝負,心理的勝負。老闆有錢作後盾,贏殺輸賠,得心應手。相反那三個越南伙計,即使手中拿著好牌也在猶豫,接二連三,結果連工資都輸清,欠錢白老闆就在工資扣除,連薪水都省回。十賭九輸,那會贏得那麼容易。

我是在 1978 年夏天加入了金牛菀菜館的工作團隊,到 1979 年的春天就離開了。之後聽說菜館轉讓給一位陳姓香港人,據聞這位陳老闆是道地的香港人,而且從未在越南生活過。人說不熟不做,但他對越南菜竟然產生如此濃厚的興趣而接手經營。除了赫德道的菜館外,他還在尖沙咀海旁的新世界中心一樓再開設另一間更高級的越南菜館,店面的裝修更雅緻,舒適兼有蕉風椰雨韻味。而在菜色方面亦作了調整,增設多款新菜式如南乳燒雞,蒜茸焗大頭蝦,黃鱔咖哩煲,香煎甘蠔等,提升了越南菜的格局。

其實任何商業的經營管理,全靠領導人的經營手法,概念和前瞻性,之後就聘請專業人士來執行。就像這位陳老闆,既不是越南華僑,對越南菜式也陌生,竟然把金牛菀打響名堂,搞得如此有聲有色,誠屬難得。

餐飲行業,人事問題亦頗傷腦筋。倘若老闆與廚房總廚發生某些衝突,或者廚師被別家菜館高薪挖角,這時可能會整個廚房的班底給帶走,香港的大酒樓經常上演這類戲劇。這在經濟環境好,百業暢旺,尤其是股票持續大漲時,民眾荷包漲,市道一片繁榮好景,此時餐飲界特別興旺,於是經營者就不惜用銀彈來留住員工。

香港人是最懂得吃的,而且很著重實惠。當然如果他們發現菜館的食物水準不穩定,時鹹時淡,就不再光顧了。此亦是餐飲業界老闆們的夢魔。一旦入不敷出,就會導致倒閉歇業,香港寸金尺土,舖租昂貴呀!

隨著越南菜在香港掀起了風潮,港九新界各地也冒出很多越南菜館來,如九龍區山林道的和平越南菜館,尖東的芽莊越南餐廳,銅鑼灣的百德越南菜館。當然還有其他的大小越南菜館,不一而盡。。。

為求脫穎而出,各店有各店的鎮店招牌菜式,有不公開的調味秘方。

一間食店要達到成功目的,除了裝飾佈置,親善的服務,清潔衛生,主要還要看出品,菜式和份量,團隊的合作精神。

顧客的眼睛是雪亮的,嘴巴也很挑剔。能夠得到顧客回頭光顧,基本上各方面都要做得完美,才能留住顧客的心。

市場競爭激烈,即使是一些工作細節,都要經常注意,不能馬虎祈求能魚目混過 !


散文篇 之七

脱稿於 聖荷西 5/25/2019


胡志明密道






胡志明密道

1954
年,奠邊府戰役,猛虎難敵地頭蟲的纏繞,法國軍慘敗,北越軍初嘗戰勝大國的滋味,鬥志昂揚。

武元甲戰術運用得宜,利用山形地勢,佈置重型火炮,並以游擊策略圍困法軍,使其發揮不出空中優勢而逐漸缺乏物資支援,最後迫使法軍將領自殺,士兵投降。

隨後,法國在撤離越南殖民地時,依據日內瓦條約,以 17 度緯線為界,強迫將越南暫時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等候兩年後的全國普選。目的是要阻止和拖延胡志明控制整個越南,南方仍舊為保大皇朝管治。

保大委任天主教徒吳廷琰出任總理,其後吳廷琰通過選舉,廢除保大皇朝,奪取政權,迫使保大王流亡到巴黎養老,從此離開了越南政壇。

事出意外,吳廷琰的強烈反共立場和在美國慫恿支持下,沒有履行當年的普選統一全國協議,由此南北成為兩個敵對政權,兄弟鬩牆,從此內戰爆發。

越南內戰,南北對壘,雙方各出其謀。然而,實際的情況是南越政權完全陷於被動之中。大小戰役全部發生在 17 度緯線以南,南越國土上,南方犯了戰爭大忌。

胡志明畢生從事革命,為越南共產主義革命家。本名 阮必成號 愛國,幼名 生恭,二次大戰抗日期間化名 胡志明,名字沿用迄今。

其父 阮生輝科舉考中副榜,以教書為生亦曾擔任官職。胡志明家學淵源,曾在法國,蘇聯留學,精通英法俄語,更說得一口流利粵語及帶廣東腔調的漢語官話。深諳中國文學,能寫漢詩,曾被蔣介石政權捕捉入獄數年,與中國大陸領導人有著深厚的友誼。

胡志明革命的目標是很明顯的,就是要打倒法國和日本人的佔據,解放南方,實踐國家獨立統一。

北軍不斷的滋擾侵犯,無疑解放南方,趕走外國佔據的決心行動,意志是堅定和有步驟計劃的。

所謂兵不厭詐,為南下進攻,北越軍花了很多心思去策劃。有效法中國古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般策略,而暗中卻在暗渡陳倉。

北方與中國為鄰,自古以來即為中國藩屬,為中國文化文學禮儀等薰陶。很多年長的北越人會讀,會寫漢文字,更有其自創稱為儒字的漢文字,寫法非常複雜。在北方的廟宇古蹟等舊建築,仍然存在。及至胡志明當政,將越南語全改為羅馬字書寫。

胡志明精曉中國文學,孫子兵法書籍肯定曾經深入研究過,從其領導策略運用可見一斑。

為穿越通往南方的 17 度緯線,最便捷的路徑,就是借助連接鄰國老撾邊界處以及南越,老撾,柬埔寨三國邊界交匯處崇山峻嶺密林的地方,藉助當地的密茂山林遮掩,興建一條暗度陳倉的小徑密道。當時還沒有衛星高空監視,的確是很難被發現的。

根據歷史的記載,1959 5 5 日,北方越南中央軍委決定正式開闢一條向南方運輸的道路,支援解放南方的戰略路徑,既方便幹部南下北上也方便戰略物資的運輸。

當時軍火供應搬運全依靠人背,肩扛,牛車拉載運等原始簡單方式,送到早已化整為零,隱伏於南方地區的解放人員處,靜候解放時機。

這條隱密的小徑,可以說是越南南北方之間的一條大動脈,一條炸不斷的生命線。

由此可見一個偉大戰略家為求完成一統山河目標的高瞻遠矚眼光和分秒必爭的毅力精神。

由於北越窮困,靠的全憑當權者的決心,毅力和共產兄弟幫的支持援助。尤其是中共政權毛澤東和周恩來對胡志明的厚愛,願為他兩脇插刀。

為能越過 17度分界線禁區,北軍從南越的西北角著手,全是靠人力,用鏟子,畚箕,一鏟一鏟鏟出來的。在越寮兩國邊界處,挖掘通往南方的路徑。是為著名的胡志明小徑,北方稱為「 中央走廊 」。






中央走廊起自北越廣治省西南山區越寮邊界處,往南跨越邊海河 17 度緯線進入老撾境內。經過中,下巴特寮(寮國戰鬥步隊)解放區沿著長山山脈西麓向南伸展,經沙拿灣地區向東北部進入菠蘿芬高原,翻越長山山脈進入南越昆嵩和廣南交界處。

從此處又分兩條路南下,經過不同的區域會合於接近柬埔寨邊界處的西寧地區。西寧市是最接近南越首都的地方,離西貢約 99公里,而該處附近的密林區卻隱藏著北方軍事解放總部——南方局。

這條神秘走廊,延綿數千公里,即使連北越軍,越共幹部以及南方解放人員都很少人知道整條路徑的走向,美軍更摸不清到底它有多少條路徑。

這條走廊有主路亦有很多分支路,還有捷徑和旁門左道。漫長的路徑,沿途設置了無數個接待站,全都隱蔽在不易被發現的叢林裡。

據歷史記述,越南人民軍根據胡志明的指示,成立了 “559 部隊又稱為長山通道部隊“559 司令部,專門從事南方的後勤供應工作。他們換上了寮國戰鬥部隊的軍裝佯裝寮國士兵,掩人耳目。

早期全靠人力,如螞蟻搬豆般運送武器裝備。每名運輸工運送 4 枝槍或大約 20 公斤彈藥,其他如醫療設備,糧食等。

1960
年,特殊通道被發現了,遂將路線做了調整,繞道老撾運送作戰物資。並改用腳踏車,載運大約 200 公斤重的物資,同時採用人海戰術,先後有 10 萬餘人參加。

1964
年,隨著南方作戰的需要,北方部隊使用中國和蘇聯援助的機械,對通道進行擴建,讓卡車可以行駛,以提高物資的數量和運輸速度。同時,人流量的增加,亦建造了地下兵營,簡陋醫院,倉庫和油庫等設施。






北軍的頻繁活動,終於小道曲徑通幽被美軍發現了,在驚愕的同時亦十分惱火,美軍不動聲色的展開了秘密戰鬥。

1964 年初,美國向老撾施加壓力,要求老撾摧毀其境內的特殊通道。年中,經過談判,獲得老撾同意,美軍開始在寮國上空偵察。同年尾,美軍戰機獨自對寮國境內的特殊通道展開了轟炸襲擊。

翌年,美軍成立了名為學習觀察組的南方僱傭軍,在長達六年的時間裡,在老撾進行了數百次秘密任務。除了瘋狂捕殺胡志明游擊隊員還埋設地雷和偷襲通道內設施。

美軍不停地空襲和地面偷襲,給「特殊通道」造成很大的破壞。

面對美軍瘋狂的空襲,奔走於走廊小徑的北方卡車不得不改作夜間偷偷行駛。若白天迫不得已要行駛時,就塗上綠漆或蓋上綠樹枝葉進行偽裝,而美國就投擲照明彈進行夜間襲擊。




同時為了去除茂密樹葉的干擾,美軍廣泛使用各類除草劑。而橙劑是使用量最多的,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和居民的健康造成很大和長遠的禍害。

據不完全的統計,從 1965 年開始的三年裡,美軍展開了一個名為 「滾雷行動」的空襲行動。戰機從美駐泰國空軍基地起飛,飛越寮國上空,空襲越寮邊境小徑及北越境內各軍事目標。而英勇的胡志明軍也憑炮火技術擊落眾多來犯的美軍戰機,並俘虜不少美軍飛行員。

美軍亦曾投擲傳感器,用偵察機進行空中收集訊號,以作隨即追殺行動,但仍難以克制和終斷北越軍的運輸作業,美軍確實低估了胡志明小徑的運送兵力的能力。

事後北方宣布,歷年來,北方就曾向南方輸送了多達 100 萬游擊隊員,但北方的損失也是很大的。在美軍的多次轟炸行動中,總共炸毀或炸壞 4 6 千多輛卡車。還好,物資可以從新中國或蘇聯處補充。

就在北軍忙於準備解放南方築路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時,南方的統領吳廷琰卻被殺害了。群龍無首,南方將領展開了權力鬥爭,政變頻生。

直至 1965 年中,阮文紹被選為國家領導委員會主席繼而兩年後成為南越第二共和總統後,政局才穩定下來。其時,北方幾已準備就緒,距離突擊的日子越來越接近了。

正當南方人享樂於安定的日子時,越共經常隱藏在暗處,侍機出來騷擾,在人多處放置炸彈。亦曾多次在堤岸華人區搞爆炸,傷害很多無辜平民,弄到人心惶惶,軍民神經繃緊。駐紮在西堤市區的美軍,警戒深嚴,荷槍實彈,保持警惕,以應付特發事變。

事實,除了南北口音有別,美軍是很難從外表分辨出是南方還是北方人,即使是本地越南人也一樣。因為在分割南北越時,也曾有過一波逃難潮。當時很多不願生活在共產政權管治下的北方人民也往南方移居。

一般的越南人,個子不高,瘦瘦的,男人嘴唇上愛留鬍子,愛吸煙。年輕的妙齡少女,留長頭髮,身材苗條。

除此外,也有不少華運份子不時出現,暗殺一些反中共政權的國民黨人士(台灣中華民國政府和南越政府有邦交並給予援助)

基於當時中共政權對北越的援助,華運份子十分活躍。直至南方被解放後,他們暴露身份,才知道原來鄰家的某某就是當中的華運份子。




古芝地道是北越軍或被稱為越共和南方解放陣線的游擊總部,距離西貢不到 50 公里。地面上樹木叢生,就算仔細端詳也很難看出異狀,可是底下卻是一座應有盡有的「地道村」。

歷史資料顯示,從 1948 年對抗法國殖民時期就開挖的古芝地道,是靠人力,鏟子,畚箕,建造出來的。往西面可抵達柬埔寨,往東面通往西貢市外的西貢河,方便兵力的移動和逃走。

古芝地道作三層建設,分別距離地面 3 公尺,6 公尺及 8 公尺,道內數十條分支地道寬度不到 80 公分,高度也僅在 7 150 公分,因為越南人個子不高和身形瘦削。

不可思議的是,這些神出鬼沒的越共就是長年生活和躲在陰暗潮濕的地道裡,等待黑夜降臨時出沒偷襲敵人。由於他們像老鼠般生活在地道中,南方人戲稱他們為「老鼠」。

地道裡設備齊全,為應付戰時的需要,設置有會議室,醫務室,手術室,糧食,軍火庫等部門。隨著時間的過去,通道基本建設已漸臻完善。

1968
年春節其間,趁著南方軍離開軍營回家過節時,越共在南越境內從北到南各城鎮發起全面性軍事總攻擊行動,預計這一全面突襲將使南越政府措手不及而奪取其政權。

最為顯著的是首都西貢,堤岸和中部古都順化的戰鬥,進行巷戰交火。同年的溪生戰役亦甚為震撼,北越以正規軍和美軍正面交鋒。

牛刀小試,聲勢果然驚人,是為戊申戰役,對日後解放南越影響深遠。

當時剎間晴天霹靂,驚慌失措的南越軍,幸藉著美軍的空中武力支援,得以逐步收復據點。然而埋身肉搏戰,雙方都遭受到重大傷亡,美軍亦死傷無數。導致後來美國人民厭戰反戰,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森迫於國內民意言論,宣布撤出南越。在美軍撤離,單靠南方軍人的守衛力量,低沉意志,政權腐敗,南越亡國是意料中事。

美國政府雖全力援助南越,但基於當時美國與中,蘇共正處於嚴峻的冷戰形勢,始終忌憚於中國大陸和蘇聯的反彈。

當時空軍將領 阮高祺曾提議直接轟炸河內,但美國投鼠忌器,不敢罔然行動,怕炸彈誤落大陸區域或誤炸蘇聯軍事顧問,引起外交輿論風波,始終不允許。

是役戊申年突發攻擊,解放軍雖然遇到挫折,被南方軍和美軍聯手擊退,但從戰略上來說已完成一項階段性的目標。即已粉碎了美國入侵的意志,同時已引起美國國內人民的反彈,要求美國撤軍。

美越軍在擊退北越軍的同時,未能藉機摧毀胡志明走廊通道設施,留下南越再遭侵犯的無窮後患。

經過此一驚心動魄的戰役,南越政權並未覺悟,奮發蹈厲,莊敬自強。以為靠著美國的空軍力量保護就可以安穩坐享政權,過其貪污日子。不體察民情,改善人民尤其是偏遠農村人民的生活,民怨載道,亡國是必然的了。

四年後,1972 3 月,北越軍再發動更兇猛的攻擊,引爆「復活節攻勢」和為時三個月的「安祿戰役」。其時南越第五師有「儂族軍隊」之稱的華裔儂族官兵進行了頑強抵抗,擊退北越軍,守住安祿。而北越的「復活節攻勢」亦以失敗告終,武元甲被撤職。

兩場大戰美軍與南越軍慘遭包圍,戰況慘烈,雙方死傷無數,華人子弟壯烈犧牲的也不在少數。

北越看準美國撤離南越,一邊順從歐美人意進行巴黎和談一邊加緊籌備另一場攻擊軍事行動。

南越隨著美軍撤離,金援減少,國內政治動盪而使局勢紊亂,政府高層領導人的貪污腐敗,北越軍趁勢於 1974 年再尾發動「福隆戰役」。是役北越軍擊退南越軍,佔據了多處城鎮,替西貢南越政權的淪亡展開了序幕。







1975 1月,北越看準時機,發起最後的決定性攻擊,短短幾個月,南越地區的軍心土崩瓦解。而最後的春祿戰役,雖遭遇到南越第十八步兵師團的頑強抵抗,在僵持兩週後,依然失守。南越政權氣數已盡,樹倒猢猻散,手腳快的,緊隨美軍的撤離而搭上順風船移居到美國生活。

北越領導人為完成革命獨立統一全國理念,鍥而不捨的努力不放棄精神,借助共產兄弟幫的援助完成統一大業,再次打敗號稱所向無敵的一流美帝強國。

相反,南越卻依賴外來力量支撐去殺敵,未能把握時間整頓軍政,改善人民生活。當敵軍來時沒有美軍的空中支援,各處城鎮不斷失陷,大好河山就此落入敵方手中。

綜觀歷史,古來從沒有坐享其成的勝利者,其悲慘結局聞不勝唏噓
!


散文篇 之六

脱稿於 聖荷西 5/17/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