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5, 2019

武館



龔瑞龍師傅

武館

香港位於中國南方沿岸地方,早年是一個偏僻的漁港。英人藉鴉片戰爭,強迫滿清政府割讓香港,九龍地區成為殖民地,並租借新界為期九十九年租約。因此說到香港,就概括了這三個地區。

而位於九龍區內的九龍城砦,是一個三不管的地方。由於當初滿清政府的堅持,此城砦並沒有被列入租借條約,亦因此而令到英國政府管治不了而牙癢癢。

九龍城砦建城池於1846 年,是為了防禦猖獗的海盜而建,但早在1810 年時已建設了砲台。其後,海盜聲勢沒落,加上滿清朝廷與英政府之間的默契,遂成為一個獨特的區域。

香港毗鄰廣東省,日本侵華時期,國共內戰以及新中國成立至後來引發的大鳴大放,三反五反清算打資產等事件,香港成為理想的避難天堂,大量的逃亡潮經陸路或海路抵達香港。

香港,彈丸之地,卻有七百多萬人口。來自五湖四海之人,聚居於此,亦是藏龍臥虎之輩隱身之地。

在英國殖民管治下,行西方自由制度。自由港口,工商業發達,亦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繁榮昌盛一時。

廣東嶺南自古武風盛行,各派武館林立。昔日,農村子弟,耕種農隙之暇,晚間多習武術。人戲言曰食夜粥,因練完功夫後,例牌有夜粥供應作宵夜。

此外,鄉村居民,為保護自家農村農田不為外村惡霸侵佔或夜盜偷竊,欺凌婦女及維護村內財物安全,除了飼養狗隻外,還聘請武師到村內教授村民功夫,以守護村口和晚上巡更。

正因為此一緣故,往往為一些小事爭執而弄到軒然大波,打鬥頻生。一旦有人受傷或死亡,從此就結下深仇大恨了。徒弟無能,就由師傅出馬,互相對決,一戰勝負。一來受人錢財,二來為保顏面聲譽,受聘師傅無不力拼,如此牽連更廣。本來是村中小事,結果演變成門派對抗,冤冤相報。

正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中國功夫門派多,同時亦有南北武術之分。南方人矮細,擅拳,紮馬步。北方人(南方人稱彼等為外江佬)身高,擅腿,腿法靈活。

但無論如何,各家功夫各有長短,亦難說那家功夫優勝。主要視個人天資聰穎,武德修為以及當時的場地環境應變而定。譬如,在窄巷打鬥,地方窄,腿,棍均無用武之地,只有短手功夫能全面發揮作用。

此外所謂拳怕少壯,棍怕老狼,亦有可能盲拳打死老師傅。書中有述,當年佛山詠春老師傅梁贊(贊腥)被一個為父報仇的小孩,用鳳眼拳攻擊至死。是真是假,無從考證。

時局動盪,來自內地的逃亡潮,為香港增添了人力資源。而嶺南羊城佛山傳統武風亦跟隨著人群在此地逐漸紮根,遍布於港九新界各地,武館鱗次櫛比,幾乎無處不在。令南方此一小隅之地保留了不少傳統武術血脈,甚至發揚光大,遠征海外。

南洋各地亦因早年大陸沿海福建,廣東等居民,由於家鄉貧困,不得溫飽,很多人都遠離家鄉隻身跑到南洋去謀生,中國文化武藝習俗,亦因此而伸延到彼邦去。

彼等在生活安定後,亦積極推廣發揚中華文化,興建廟宇,學校,以培育其子孫不忘根源。武館亦應時而生,傳授傳統功夫,在當地甚為普遍。當年西堤的仁義堂,忠義堂,國威堂等武館均盛極一時,農曆新年舞獅出遊採青助慶,引來途人圍觀。

在香港,武館亦稱作國術館,需要在警務署註冊登記。由於武館常給人堂口的不良觀感(堂口就是一般三教九流黑社會聚集之地),因此一般都改以國術健身學院名稱登記。
武館的教頭大都有來頭,門派之多,亦難言其數。最常見的有蔡李佛/何牛,洪家/豬肉榮徒弟劉湛,莫家/黃飛鴻遺孀莫桂蘭,周館/周龍,周彪昆仲,太極螳螂/趙竹溪,詠春/葉問,白鶴/陸智夫,大聖劈掛門/陳秀中,道派/陳斗等,其他還有白眉,柔功門,形意,太極。



趙竹溪師傅

師公 陳斗
道派創始人陳斗來自廣州,曾習洪拳,蔡李佛。其結合兩派功夫而成為道派主要拳術,行內稱之為洪頭蔡尾。拳路步法沉雄穩健,拳勢威猛,剛勁有力,拋錘,冚錘,鞭錘,沖錘,掛錘等手法常見於拳套中。

陳斗擅長氣功,醉八仙拳更是其獨特功夫,雖門徒眾多,卻不輕易傳授。陳斗門徒多散布港九新界各地。

家師龔瑞龍,台山人,是其眾門徒之一,除功夫外,擅長中西跌打醫術。其他徒弟如 駱蘇,游斌,蘇源,鄺群威(趙竹溪首徒)等都各自開設武館授徒,各有建樹。

緣欠一面,在我未入師門時,師公已去世了,未能一睹本尊。他當年在廣州的威水事蹟,也是偶爾聽師傅提及。

相反和太極螳螂趙竹溪師傅倒有一面之緣,1975 年南越淪陷後,趙師傅轉回香港,住港島北角區,同年他的徒弟們為他擺壽宴。家師獲邀請,叫我陪他一起去,亦好藉此機會多認識一些江湖師叔伯。

壽宴設於港島北角區某酒樓,當晚各路英雄群集,聲勢墟冚,鑼鼓喧天,舞獅賀壽和功夫表演不在話下了。

事實,在人潮中,雖然師傅曾作介紹,但記入腦的也不多,除了一些平時有和師傅來往的師叔伯。不過,當晚卻又這麼巧合竟然和石堅師傅同坐一圍桌。

石堅在和關德興拍攝的黃飛鴻影片中,素以扮演壞人著稱,故有奸人堅之外號。但見其本尊時,面貌卻非常和藹,判若兩人,可見其演技之爐火純青。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誕,香港鄉鎮的花炮會隊伍都會大張旗鼓,舞龍舞獅,敲鑼打鼓到天后廟處去拜神,而最著名又有歷史性的是位於茶果嶺的天后廟了。

早期香港的交通並沒有像今天如此連貫的交通網絡,有地鐵,地下隧道和橋樑貫通,一些較遠或稍為偏僻的地方仍然要靠海上船隻來往運輸。

1976
年的天后誕,師傅說要出舞獅到天后廟參拜兼賀節日。其實當時我也不懂什麼,反正有空就跟著去湊熱鬧,增長見識。入鄉隨俗,正好趁機看看香港武林界的各路英雄,機會難得。

我們在深水埗碼頭登上大木船,鑼鼓,舞獅等用具都已放置在船上了,船邊亦插滿了武館五彩旗幟。當天碼頭處很熱鬧,其他武館租用的船隻亦在哪兒等候出發。各有各啟航的時間。

約九點鐘,我們的鼓聲響了,舞獅隨即舞動。師傅的兩個寶貝女兒,姐姐舞獅頭,妹妹擺獅尾,接著師傅一聲令下,船隨著鑼鼓聲緩慢開航了,船航行中,我偶爾幫忙擂鼓敲鑼,倒也過癮。。。

是日,陽光普照,天氣炎熱,維多利亞海峽一片鑼鼓喧囂聲,船隻浩浩蕩盪的朝著茶果嶺天后廟方向開去,海風呼呼,五彩旗幟迎風飄揚。其他武館的船隻亦相繼啟航了,剎那間,寧靜的海峽喧囂一片,船過水留痕,海水被劃出一度度漣漪痕跡。微微海風,吹來陣陣鹹腥海水味。

大約三刻時間的航程,就到了目的地,廟前碼頭處,早已人山人海。從遠處已看見焚香的輕煙繚繞在廟的上空,鑼鼓聲響徹雲霄,間中亦夾雜刺耳的鞭炮聲響。





映入眼簾的天后廟,十分簡樸。據聞這間廟宇是清朝光道年間時官府所建,石砌建築,呈現古樸氣質。廟內正中神壇供奉天后娘娘,左邊神壇供奉魯班,右邊神壇供奉觀音。

天后娘娘亦稱媽祖,是庇佑出海打魚的漁民出海幹活後平安歸來。漁民出海,出航前多來上香拜媽祖求安心,廟宇香火鼎盛。

下船後的舞獅對伍,按先後抵達順序列隊到廟裡參拜。狹窄的廟門入口處,人頭攢動,擠得水洩不通。廟外空地處,擺滿了攤位,賣香燭,賣食物的擠滿一地,還有替人解籤看相的。

粗略估算,到廟拜神的武館不下數十家之多,彼此輪候拜神亦要花上一兩個鐘頭時間。不過節日,氣氛熱鬧,大家也明白,並耐心等待。有的亦趁機表演獅藝,互相寒暄交流。





難得數十頭色彩繽紛的舞獅聚匯一處,各舞各的,配著各自的鼓聲鑼聲,上下舞動獅頭,十分精采。這種情景,已前經常在舊式黃飛鴻粵語片中看到,沒料到自己竟然亦能親歷其境體會一番,臨場感覺,更動人心弦。

時光流逝,舊日的武館已有日漸式微現象。除了租金昂貴難負擔之外亦後繼乏人,現在學功夫的人少了,武館的收入亦少了,難維持開支。

時代轉變,科技發達,年輕一輩,家境好的,就要應付填鴨式的功課,為升學為前途埋首讀書。家境不好的,就要工作為生活奔波,工餘,玩電子遊戲消遣減壓。

練武的過程是艱苦的,尤其是剛入門的紮馬功。學功夫是沒有捷徑的,要按步就班去打基礎。現在的孩子,受父母疼愛,嬌生慣養,難耐辛勞。

武館除了傳授功夫之外,亦兼醫跌打損傷,如骨折,脫臼,駁骨,瘀腫等症狀。此類中國傳統特有的古法治療,功效顯著。如果後繼無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失傳,是中國傳統風俗文化功夫獅藝的一大損失。

時代進步,社會不斷在改變,人的生活節奏已不如過往般悠閒。很多美好的傳統行業正在不自覺中被淘汰了,令人懷緬,卻又是生活中的無奈
!


散文篇 之五

脱稿於 聖荷西 5/4/201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