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7, 2019

巴黎十三區之唐人埠




巴黎十三區之唐人埠

當飛機的輪胎劇烈地親吻巴黎近郊奧里(Orly) 機場的飛行跑道時,歷經全程約十五個小時的飛機旅程,結束了,我們又回到了熟悉的巴黎,又回到家了。映入眼簾周遭的一切景象是那麼的親切,悠揚悅耳的法蘭西語音不斷地傳入耳朵中。巴黎是那麼地令人懷念,旅途的疲勞,頓時一掃而空,相信女兒已在關口出口處等著迎接我們了,三步作兩快步往前行。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改變,巴黎的交通道路仍不斷地在擴建中,主要是地下鐵路的延長以接駁往來郊區機場鐵路快線的連貫。

巴黎近郊有兩個飛機場,北邊的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 機場較大,一般大的國際航空飛機停降在此,而南邊的奧里(Orly) 機場則比較細小,主要停降來自歐盟各國的內陸飛機。我比較喜歡奧里機場,主要是機場離家不遠,約十五公里。因是歐盟飛機停降,算是內陸航線,自由出關,無需排長隊等入境通關檢查。

巴黎地鐵或巴黎地下鐵(Métro de Paris)是巴黎市區的地下軌道交通系統,地下鐵路網絡交通四通八達,於1900 年起運行至今。巴黎地鐵總長度約 220 公里,目前仍不斷在延長擴建中,有 14 條主線和兩條支線,合計 303 個車站( 387個站廳 ) 62 個交匯站。




1992 巴黎外圍多了一條環城輕鐵運輸交通服務,對於往來環城圈的市民來說十分方便,同時亦省卻很多時間。一張月票或一張週票除可在五區域 ( zone ) 範圍內無限次地乘搭地鐵,轉換市區巴士外亦可乘坐輕鐵。乘搭地鐵不怕有交通擠塞的顧慮,只怕偶爾工團鬧罷工,行車斷斷續續,打亂了一切。

無疑乘搭地鐵是很方便的,不過若碰上上下班時段,人潮擁擠,幾乎每個卡車都塞滿人,在中途站上車的,要硬把身體往車內塞進去,除了要站著不說,還要受他人貼身氣味之苦。早上上班時段還好,雖然說法國人不愛洗澡,只噴香水遮掩過,氣味免強還承受得了,換作是下午下班時段,車內的人體氣味就教人難受了,尤其是炎熱的夏天。若再不巧碰上有體味重的人同車,那真得活受罪了。不過過了上下班高峰時段,坐在寧靜的車廂裡,聆聽著車在鐵軌上奔馳發出的聲音,仿似另類的交響曲,此外,偶爾也碰到有唱曲的人拿著結他在車廂裡歌唱。

巴黎以巴黎市中心劃為一區開始以順時針方向朝外旋轉如蝸牛殼般劃分為 20 個市區,而我家住在南面邊緣處的十三區。

十三區往外交通十分方便,只要進入巴黎外圍環城圈快速公路,無論通往巴黎外郊,東南西北各省區或往歐盟北歐,南歐,東歐等國家的路向都很便捷。

早期的十三區是一個製造業工廠區域,幾乎淪為中東移民阿拉伯人的地盤,是一個不耀眼很普通的地區。自印支越棉寮三邦赤化後,大批難民經各途徑來到巴黎,分散住在北面的十八區,東北面的十九區和南面的十三區。




也許適逢其時,當時十三區外圍蓋建了很多棟三十多層約一百公尺高的樓宇先後完成,又靠近地鐵站,交通方便,遂成為三邦外來移民青睞或購置或租住的住所。隨著人口的增長,逐漸形成一個越棉寮兼三邦華僑聚居之地,而在三邦華僑中,又以潮州人佔多數,走在街道上,潮州鄉音幾乎到處可聞。




早期的印支埠,是由三條街道 梭阿士大道 (avenue de Choisy) ,依維大道 (avenue d'Ivry) 和瑪斯納大道 (boulevard Massena) 形成的一個三角形的聚居帶。沿途街道阿拉伯人經營的商店大多殘舊,來自印支的華人開始出高價蠶食收購。華人的生意頭腦轉動靈活,沒錢的就起會籌錢,通常一份會五六十人參與是很普遍的,大家憑的是彼此的口頭信用。潮州人,鄉情濃,彼此幫忙,互相扶持。




接手店鋪後,重新裝修,大多改為市場,士多,餐館或粿條粉麵鋪。金邊華人經營的肉設粿條,水餃麵和越南華人經營的越式牛肉粉,濃濃的家鄉口味始終吊著流離家鄉人的胃口,捧場者眾,生意興旺。

隨著一間間華人商店的成立,由早期的梭阿士大道開始,慢慢轉移往隔鄰的依維大道去。1981 年,寮國華僑陳氏昆仲,潮州人,開辦陳氏兄弟超級市場,繼而,金邊華僑鄭氏與其外家江姓兄弟為擴充其士多生意,在陳氏兄弟商場隔鄰買下西人超市改作巴黎士多超級市場。

一時間兩間超級市場形成競爭局面,各出其謀,搶吃市場營銷,貨物售價互有高低,消費者多穿梭於兩家大商場,比對價格,選平宜而購之。當年我經營餐館,每天補貨購物,亦經常穿梭於這兩大超市間。

猶憶1980 年至 1990 年間,製衣行業蓬勃,縫衣者收入豐,每當泰國榴蓮盛產季節,空運來大批當地著名的新鮮金枕頭榴蓮,以公斤售賣,價錢不便宜,本地人竟然一次過購買數十個榴蓮來當飯吃,出手闊綽,毫不吝嗇,泰國榴蓮在本地吃香,反而不見馬來西亞或越南來的品種。

值得一提的,在某種意義來說,巴黎沒有唐人街,因為巴黎沒有唐人街入口的標誌性建築中華牌樓。據聞有關人士仍在為此上下奔走中,還在為爭取建立這個牌樓而努力。

於是在此情況下,創建於 1981 年八月中的陳氏第一商場,就成了唐人街的標誌。從四方八面來到十三區遊覽的外地人,想要看看唐人街景況的,當地人一般會指著陳氏商場的方向。

由此,陳氏第一商場無形中就成為巴黎唐人街的牌樓了。事實上,經過長年的經營,響譽歐洲的陳氏兄弟集團也是歐洲華商的牌樓。它不僅是西歐最大華裔企業之一,在法國 500 強企業中,它的排名也是比較前,在法國食品零售界,更是赫赫有名。而今日陳氏集團各超市部門分店都可以看到法國消費者已經佔了很大的比例,已經不能單純用華人超市來定義它了。

陳氏昆仲,商業嗅覺敏銳,曾在原居地老撾先後經營多項業務。移居巴黎後,洞燭先機,於 1976 年經營亞洲食物進口,繼而擴張發展門市業務。得天獨厚在印支三邦裔民聚居的十三區依維大道 (avenue d'Ivry) 拿下面積約 3000 平方米的廢棄火車站,改造而成亞洲食品超級市場。當年若讓競爭對手巴黎士多搶先一步奪得該廢棄車站,肯定陳氏兄弟集團絕無今天的成績。寮國人或寮國華人大多居住在十三區,亦間接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和忠誠的消費者的擁護角色。

隨著唐人埠不斷的擴大,各行業亦相繼進駐,華人銀行,外匯兌換店,理髮美容店,地產,餐館用具店,麵包店,旅行社,眼鏡鋪,海產凍品店等各行各業,中越泰棉寮等各式餐館食物多不勝數,而越南牛肉粉店更是不勝枚舉。近年來,越南餐館在區內發展蓬勃,很多昔日法國人經營的咖啡店都已改為越南人經營的越南餐館了,午膳時間總是坐無虛席,甚且看到有人在外面排隊等位子。





住在此區的市民,日常生活,不出兩條街就能解決很多事情,郵政局,稅務局,中西超市,社會安全局,家庭津貼局,托兒所,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等學校都近在咫尺,每當學校放學時,街道上總有一番熱鬧。上了年紀的人,只要腳能走動,都能自己去處理生活上瑣碎的事情。閒來在林蔭道上或附近公園漫步溜達,在咖啡店前圍坐閒聊,舒適寫意。比起別處的唐人埠,十三區的唐人區,旺中帶靜,地方清潔,對華人來說,是很理想的居住環境。

凡有唐人區的地方,總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點。如中國文化的海外承傳教育和傳統武術舞獅的宏揚。在印支三邦於 1975 年先後赤化後,法國政府基於當年的殖民道義,接收了大批難民。為融和新移居者與法國當地居民的語言隔閡,在法國有心人士的協助下,於 198111月在十三區位於梭亞士大道上的一座舊教堂旁租用了一個十多平方公尺的小地方成立了法亞文化友愛會,以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並創立了圖書館,出借中文和越文書籍,隨後開辦了中越法英等語言教學班,同時成立了由越南華僑郭乃雄師傅領隊的英武堂周家醒獅團,郭師傅承傳昔日越南堤岸劉浩良仁義堂獅藝作風,有極出色的表演。此外亦有昔日響譽廣州的周家五虎之一的周家嫡系傳人唐師傅領軍的醒獅團,共舞增輝。舞獅團隊並不單純是亞洲子弟,在亞洲學子的引領下,很多年輕的法國學生都參與了獅藝的學習,他們魁梧的身形,體格強健,對舞獅團隊有很大的貢獻。每年的農曆新年和春節遊行日,醒獅團都大放異彩,沿途到各家店鋪採青賀歲,即使是下大雪天,亦無間斷。而潮州華裔互助會籌辦的玄武帝遊街賀歲,出動舞獅舞龍,大鑼大鼓,將年節氣氛推至高峰。比起昔日堤岸的年節舞獅賀歲,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旺中帶靜的唐人區中心,有一個名為 “ Dalle de l'Olympiade " 的城中村,原址本是由法國國家鐵路局(SNCF) 擁有的名為 Gobelins 的貨運站,與巴黎的小型鐵路帶相連。為了換取在兩個層面上交付的地鐵站,國家鐵路局將在郊區和周邊地區建造的權利出售給巴黎的公共辦公室 HLM 和國家建築公司(SNC)。但在銀行收購後,將所有的建築權轉售給開發商 SAGO 公司,該公司致力於該交易,將車站上層作為建築物,下層為倉庫。並交由法國當年首席建築師 Michel Holley 設計。




這個城中村包括六座私人住宅樓宇(樓宇的名稱都以曾經舉辦過夏季或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城市名字為名稱),兩座平民廉租(ILN) 住宅樓,三個長形公共建築,小型購物商場和辦公室,還有體育場和集體托兒所。

奧林匹克城中村,有如一個島形狀的村落,而區內若大的城中村內,上層蓋為住宅,商場混合體,下層仍保留著舊日火車站的貨物地庫,幾乎全為華人商戶租作貿易物流平台和貯存貨物之用。而整座建築物的地下一層,疊建了兩條地下道路 ( rue du Disque rue du Javalot ) 連貫,可以進入不同的建築物和停車場。我熟悉區內環境,遇上週末人潮車湧,道路阻塞時,就可以抄小路進入大廈停車場。

城中村範圍,圍繞於北面的 Tolbiac 街,東面的 Nationale 街,南面的 Renault 街和西面的 Ivry 大道,各街道都有出入口。

1998
年十月中,起點自我家附近的十四號全自動無人駕駛快線地鐵通車,從巴黎的東南方穿越巴黎市中心到西北角處。此列快車線連接區內各大快線轉換站,對於值勤上班族,到郊區或去北面戴高樂機場的人來說的確便捷得多了。而目前正在興建延長線段到南面的奧里機場處,一旦完成,南北機場地鐵交通就全線貫通了。而十四號線更將十三區島形的區域的交通通勤網絡連接起來,帶旺了該區的人潮流動,和繁榮發展。十三區在巴黎城市規劃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區域發展藍圖。



我住的大樓靠近依維大道的 Tour Cortina,樓宇蓋建於 1973 年並於 1976 年完工,樓高 34 層,每層有大小不同 12 個住宅,共 408 單位,我住在第 33 層樓,朝東向,窗外風景,一覽無遺。而每天晨曦日出,彩光耀眼,映照浮雲變幻景象,令人驚嘆不已。尤其是秋冬季節,夜長日短,一覺醒來,正好碰上日出展露時刻,雲彩繽紛,色彩斑斕,旭日初昇,紅光奪目。



在我家樓下有一間觀音菩薩玄武山佛祖廟,由本地潮州會成立,供奉,轉眼不覺亦快三十多年。每年或每隔一年的春節,都有玄武帝遊街,舞獅舞龍助慶,非常熱鬧,吸引很多聞訊而來的法國人或巧逢來遊覽的遊客的圍觀,亦帶旺了區內的生意,各間餐館更是坐無虛席。

十三區有幾家大的酒樓,其中中國城大酒樓就位於巴黎士多超級市場樓上,另一家潮州城就在它斜對面的一間西人商場內,其他如白天鵝和淘淘居等離唐人區稍遠。

近多年來,越南餐館不斷進駐入此區域,從賣牛肉粉,越式粉卷,到目前增添的各式食物如越南傳統北中南的湯粉類,燒烤,燒烤肉類碟頭飯,林林總總,多了很多選擇。

巴黎地方,寸金尺土,一般餐館都非常狹窄,桌子坐位都是小小的,廚房更是小得可憐。不過,人總能遷就環境而適應,只要打出名堂,生意照樣做得火紅,若見店外排隊,無形中亦做了免費宣傳。

然而正因為十三區的繁榮,亦引來三類人的垂注。一些流動小販開始在巴黎士多超市門外寬闊的行人道上販賣不知來自何處的蔬菜,亦有販賣人造首飾,小食和其他物品。此外亦引來大陸迎送生涯的東北流鶯在區內招客,離譜的是她們竟然徘徊在學校門口,引人注目,區內警察並無取締。

而更嚴重的是,亞洲人經常炫耀的財富引起了一些阿拉伯人和黑人的注意,不時聽聞有人被搶劫的消息,亦有傳聞區內的餐館老板在晚上餐館打烊後回家途中被人跟踪,甚至在他們家門外等他們回來,因為他們知道餐館老板身上多攜有現金尤其是打烊結帳後,有能力的老板都顧用保鏢。即如是,如果匪徒眾多,保鏢亦自身難保,警察亦莫奈何。

本地有三家華人報紙,歐洲日報,歐洲時報和星島日報。歐洲日報是台灣人創辦,原自其世界日報系列,是我愛看的報紙。華人報紙除了一如其他報紙報導世界新聞外,亦很常報導巴黎各地華人圈日常發生的事情。

旅居巴黎幾近二十年的日子,看著唐人埠從一個了無生氣的地方逐步成長發展成為今日全球矚目的景點,它,有說不完的精彩故事。有創業成功的傳奇人物,亦有生意失敗,或因逃稅而被抓到坐牢的人士,有感情破裂離婚又再婚的人士,有合夥生意,到後來因利斷義或起了獨佔心拆夥的人士,華人圈,有很多說不完的總總。。。

流金歲月,逝去的已成過眼雲煙,重回巴黎,昔日在街上碰到或在商場咖啡店裡那班閒坐熟悉的面孔已少見了,無論中西超市內的收銀員幾乎都換了新臉孔,僅少數舊相識看見時,從驚愕到互相問候打招呼。而同座大廈偶爾還遇到當年的大廈鄰居出入,故人安在,心裡感到快慰。

午夜夢廻,思憶個人的人生旅途,崎嶇曲折。從出生地西貢,到年輕時旅居的香港,壯年時闖蕩的巴黎以及中年時移居來加州。每一個經歷都留下了難忘的生活片段,能深入地融入當地社會,尤其是西歐的社會制度。能和當地人無語言障礙地打成一片,品嘗異國文化美食,體驗在巴黎創業的奮鬥艱辛。

即使曾經有那麼多的辛勞,有過令人失意憔悴消沉的日子,然而正因為有這麼多的生活磨煉,如倒吃甘蔗,今日才能體會到個中的樂趣,而書之於文。

無悔走過自己選擇的路,曾經住過的地方,都成為了第二故鄉。濃郁的鄉情,人情,不時地在呼喚著我的回歸。人生旅途上因緣而起的傳奇際遇,烙印下的精彩事蹟,晚年回顧,樂在其中,伴著我,到永遠。。。



散文篇 之十

脱稿於 聖荷西 7/25/201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