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6, 2020

舞獅


舞獅 

說到舞獅,就令我眉飛色舞。從懂事以來,每逢聽到遠處傳來的鑼鼓聲,一定衝到門外尋找鼓聲的來源,尤其是新春節日的時候。

中國傳統農曆新年,迎新春,賀佳節,到處一片歡樂喜慶祥和氣氛。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陪襯著到處貼上紅色吉祥語句的揮春,年節氣氛展露無遺。粉紅色的桃花,紅黃色各異的梅花,花朵綻放的芬芳花香,飄逸於空氣中,卻又混和著爆竹燃放過後的煙硝味。舞獅就在喧囂吵耳的鑼鼓聲中,在陣陣鞭炮燃燒的煙幕中,隨著鑼鼓聲的節奏時而高企時而底蹲奮力地舞動著。

舞獅者,亦可稱之為舞人。醒獅由兩人前後舞動,即舞獅頭和擺獅尾者。一般都是由年輕的小伙子操控舞動,舞獅除了雙手臂有力,下盤功夫,腰和腿部都要有足夠的能耐去支撐整個約半個小時以上的舞動過程,尤其是擺獅尾者,經常要配合彎著腰身,扭腰作擺尾狀,比舞獅頭的人更疲累。


看人家舞獅子,看似很輕鬆的樣子,其實,他們是需要經過長時間不停的練習,從基本操作功夫練起,不斷地改善技能,至完善地步。


舞獅,離不開採青,而採青卻又是最考功夫的。採青陣法琳瑯滿目,一般如操青,驚青,食青,吐青等基本套路。採青主要分為「 高青」和「地青」,採高青是醒獅表演中最為驚險也是最吸引人觀看的表演。如攀著高長的柱子爬上去採青的「擎天柱青」,以疊羅漢式疊高的「上碟青」(通常是下層十個人,承托著一塊大的圓形木板,板上站著四個人,而這四個人同樣承托一塊較小的圓形木板,舞獅者就站在這塊木板上舞動獅子採青,至於獅尾部分就由人站在地上用一枝長竹竿撐起獅尾隨舞獅頭者擺舞。),另外亦有在木柱陣型上舞動的「梅花樁青」,還有簡單的踩在肩膊上採青的二膊馬或三膊馬的「上膊青」。


至於採地青的就有不同的款式,如「水青」,「酒埕青」,「水盆青」,「八卦陣青」,「高台飲水」,「七星伴月青」,「獅子吐球」,「橋頭青」,「毒蛇青」,「蟹青」等等名目。


從青的名字亦看出各種採青形式的趣味和刺激性。當然難度越高的附在青上的利是越豐厚。當採青禮金伴同一棵生菜用彩旗竹竿挑起高懸時,舞獅團隊會視乎環境配搭地形以安全的方式登高採摘。爬得越高的則顯現其技能之高超,而掛青者亦有顏面和象徵會圖得更多吉利。

採高青和地青各有其特色,「高青」是醒獅表演中最為驚險,難度高和最吸引人的表演,在高空處舞動獅頭,利用各種技巧動作來取得青食,做出謹慎又多疑的試探,栩栩如生,從一而再的試探,到食青,吐青,做出一連串連貫的表情動作,並演繹出吃過青後的愉快滿足神態。

「地青」則是在地上舞動,重視舞動時的馬步轉移,跳躍和下擺等動作,展現出獅子的喜怒哀樂神情,並按照掛青人擺出的青陣去破解陣法。在此情況下,圍觀的觀眾,可以近距離的欣賞到獅子細微的表情和形態。

據傳獅子採青起源於清朝,是當年反清復明之文人雅士,為逃避清朝官吏追查反清復明文人著作字裡行間反清復明的句子或言談評論時政,民間改用另類比擬的形式來作暗示。利用舞獅這項民間年節習俗色彩,以醒獅吃生菜的動作來暗喻將清朝吃掉,合力推翻其政權,使其滅亡,是很有隱喻性的。因為生菜是青綠色,比喻清朝,而生菜亦是生財的諧音,象徵財源滾滾進門的意思。


當獅子出巡或應約到各大店鋪或大戶人家門口採青時,預示著將帶給和期待對方來年生意興隆,生生發發之意。為採其吉利意頭,通常舞獅吃過青後會吐出一幅語意吉祥的祝賀句聯,同時掛青者亦順勢拾起醒獅吐在地上的青菜,示意接承瑞獅拋送出的福氣。

採青是舞獅的最高潮,亦是醒獅的精粹,有起,承,轉,合等過程,有其詼諧的一面,具有戲劇性和故事性。採青在經過歷代演練,由舞者演變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迄今。

醒獅是融合武術,舞蹈和鼓聲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舞獅者在鑼鼓擂響後,先打一手南拳,行內稱之為開樁,之後舞動醒獅。在此同時,間中亦有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的笠頭面具,手執大葵扇,大搖大擺的,十分趣致的引誘醒獅登場。

醒獅的起步動作,大多先作睡眠狀,繼而睜眼,伸腰,洗臉,洗鬚,舔身,抖毛等,之後開始漫遊尋找食物,緊隨其路上的遭遇而展開採青的精彩過程。

各種不同的青陣,都是考驗舞獅者的智慧,當然,一般都由教頭看過青陣後提點和教導舞獅者破陣之法。若不懂破陣之法而胡亂去採青,必然貽笑大方,成為武館的恥辱,館中教頭顏臉盡失。


廣東佛山舞獅風氣盛行,歷久不衰。佛山武館林立,合門各派,功夫拳術套路不同,舞獅的功架亦有異,無論鑼鼓的聲音,與舞動節奏。當兩家醒獅在路上巧遇時,亦要互相禮讓和做出善意的打招呼。倘若某一方認為對方有意耀武揚威藉機挑釁時,就會演變成武鬥,從此結下仇怨。

廣東佛山黃飛鴻寶芝林武館的醒獅團隊是赫赫有名的,即使今天仍是威震四方。其他派別如周館仁義堂,蔡李佛,白鶴派等,他們的醒獅亦非常有名氣。而周館仁義堂清脆的敲鑼與打鼓聲的配合,更有其獨特之處,遠遠聽到,就知道是他們的醒獅在舞動了。


廣東獅一般亦稱為醒獅,醒者,亮麗之謂也,讓人一看見就有一種被吸引著非要看上一眼的慾望。凡舞獅者,獅頭的手工和圖案的設計是很重要的,細緻的手工自不在話下了,做獅頭師傅憑著數十年的累積經驗,總能將一個獅頭結紮和繪畫得活形活現。鶴山獅和佛山獅亦因地區的不同,在獅頭結紮方面亦有不同的形狀。

廣東嶺南區域有兩種類南獅,一為傳統的佛山獅,此類型創自武風盛行之廣東佛山縣,其外形口大高身,步法闊大。另一種類為鶴山獅,其外形較扁身,嘴較長。

鶴山獅藝歷史悠久,從網上文章考究,鶴山獅藝承傳於佛山獅藝,創始人馮庚長被公認為近代廣東獅王之一,與其同年代的還有同有獅王之稱的黃飛鴻,一個在鶴山,一個在佛山,同樣致力於發揚中華國粹獅藝。

馮庚長於 1852年出生於鶴山沙坪越壙大朗村,自幼跟隨其身為少林子弟的父親習武,打下了深厚的武功底子。學成後在佛山開醫館。同時師隨武館同鄉馮了性學武藝,獅藝。由於其勤奮好學,頭腦靈活,善於變化創新,終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遂創了鶴山派醒獅,與佛山醒獅成為代表廣東嶺南地區的兩大派系。

佛山黃飛鴻是民間傳奇人物,師承其父黃麒英武術。黃麒英,廣東西樵山人氏,廣東十虎之一,師承少林弟子陸阿采武藝。

黃飛鴻除功夫了得,舞獅更自成一家,名聞遐邇。他不斷地挖掘民間傳統獅藝,重新整理,苦心鑽研,刻苦磨練,在原有的南獅技藝的基礎上,吸收融入武術的技巧。配合梅花樁的步法與南獅套路相融合,並匯入佛山民間風格特色,融舞蹈,武術,雜技於一體,編排巧妙,步伐靈活,形成新一派南獅技藝特色。

南方廣東傳統的獅頭有紅黃黑三種基本色調。黃面獅頭裝飾,色澤光亮顯得如貴王相般的高貴,高雅氣質,人稱之為劉備之獅。關公天生臉色棗紅,紅獅亦稱為關公之獅。張飛膚黑,臉黑兼鬚黑,黑獅亦稱為張飛之獅。



曾經因為很多因素,很多人對武館的印象不好,認為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更有什者更將之標簽為黑社會,愛打架,群鬥,紋身,聚賭,抽煙之類。然而,春節年的氣氛,卻又是這群人在支撐著,他們犧牲自己和家人團年的時間,在炎熱的太陽下,或在寒冷下雪的氣候裡,付出勞力,汗水來舞獅助慶。舉著沉重的獅頭,敲鑼打鼓的,到處去替商家賀年。由除夕夜到上元節這段期間,不間斷地舞動著,舞到手指皮破,雙腿都酸痛了,而敲鼓的也常常敲到手指起水泡。再且,偶爾亦被燃燒的炮仗所傷,煙硝味嗆到難以呼吸,他們付出了一切的辛勞,都是為了承傳中國春節的傳統習俗文化,並帶給大家年節的歡樂氣氛。

時代進步,環境變遷,生活步伐已不如昔日之悠閒。習武的年輕人亦因個人生活環境,求學或工作的因素,已不如往日般踴躍參與,連帶亦影響了舞獅藝術的發展。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旅居在海外的華僑,無論在印支越棉寮三邦,南洋星馬泰印尼等地和歐美澳非洲等國家,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有武館堂口醒獅的出現,即如當地居民亦跟隨學習,是舞獅藝在海外發展的一批生力軍。

外國年輕人身材高大,體型硬朗,經過嚴格訓練之後,舞起獅頭來亦不亞於亞裔人士。更有甚者,很多國家都派醒獅隊伍參加每年在馬來西亞舉辦的高樁醒獅比賽。



遠離祖國的海外華人,仍然非常重視中國傳統春節慶賀。藉此,舞獅得到有心人的宏揚發展,不但已成功融入當地社會,得到當地居民的欣賞,認識和學習。而僑社團體於春節期間舉辦環唐人埠的遊行節目,舞獅舞龍,鑼鼓喧囂,吸引很多外地人來觀看,沿途人潮擠擁,非常熱鬧。

國粹舞獅宏揚海外,讓外國人見識到中國民族的風俗藝術。輝煌的成績,不禁讓人對先賢前輩的努力鼓掌喝采。

長江後浪推前浪,新一代更高難度的樁上舞獅,由獅尾發力帶動獅頭操作,遠距離跳躍的舞獅藝正在蓬勃的發展中。




農村城鎮建設的發展,扼殺了很多空曠地方,而需要寬大場地來作訓練的獅藝,越來越難找到適合的場所。即如是,相信有心人最終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讓中國民間獅藝不斷地延續下去。



散文篇 之十一

脱稿於 聖荷西 1/28/202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