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1, 2020

仲夏思憶

 


仲夏思憶 

炎炎夏日黃昏,坐在前院乘涼,夕陽斜映,風和日暖,微風輕拂,葉舞婆娑,鶯歌鳥語,飛躍枝頭。紅霞天空,雲彩艷妝,偶見飛機劃空飛過,拖著一條長長白白的痕跡。凝望著逐漸轉暗的夜空,思緒悠忽。依稀往事,朦朧景象,剎間在腦裡浮現。

南國夏日,暑氣酷熱,倒沒有眼前和諧舒適鳥語花香景象。西堤兩地,車水馬龍,嘈雜喧囂,煙塵四散,綠樹稀疏。時光匆匆,歲月流逝,日子仿如彈指般過,回望前塵,轉眼就過了五十年。歲月流逝,凝聚了一串又一串的回憶。

1970
年的仲夏,美越巴黎和談正商討得如火如荼之際,我們的暑假也結束了。兩個多月悠閒輕鬆的生活,將迎接另一個新學年的開始而有所變動。

今年的新學年,對我們來說,是很特別的一年。從幼稚班開始歷經十年寒窗,終於爬到學校開設最高的班級,初中三年級,也就是最後的一年級了,換句話說,我們就是班級的老學長了。

開學那天,校園擠滿了人,到處人頭攢動。除了三五成群的學生,寒暄嬉戲,還有低年班的學生有家長陪伴著,有些初入幼稚班的小孩,還在哭鬧著,好不熱鬧。

教務處人流進出,有查詢課室的,有補填登記的,有遲交學費的,老師們七手八腳的在忙個不停。天花板上吊掛著的風扇,亦在快速的轉動著,為忙碌中的人們送上一點涼意。

我早已是識途老馬,先到預知的課室,選好自己喜歡的坐位(暫時性的,之後班主任會再按同學們的身高重新安排坐位),放下書包,和相熟的同學打過招呼後,一溜煙就去逛校園了。

老舊的校園,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每年在暑期間,都作維修和重新油漆粉刷一番。近飲水池處的五,六張乒乒球桌,空盪的擺放著。籃球場上,兩邊的籃球架上的網架,更換了白條邊的籃網,球場的界線也重新畫上了,很搶眼的潔白色。校園內幾棵高聳的大樹,綠葉蒼翠,密茂成蔭。偶有風吹,枝葉翩舞,婆娑作響。



學校有前後門,方便學生出入,正門坐落於舊稱的阮橫德街(現為 陳富街),對面是廣肇醫院,右鄰是安樂戲院,戲院門外擺了很多售賣零食的小攤檔。後門經過一條名叫 大光里的小巷子通往同慶大道(現為 陳興道大道)。世界糖果廠的後門就在這條巷子裡,每天都聞到製造糖果時的糖香。還有一家同慶麵包鋪,它的製作工場也在巷內。糖果香,麵包出爐的各式麵包,糕點,西餅香,直教人垂涎。

這條小巷子,是我每天上學,回家必經之路。早上的巷子很熱鬧,大清早就擺滿了售賣食品的攤檔,有些還挑著擔挑就地擺著販賣,做學生的生意。各式各樣的食物,好吃的東西可多著呢 ! 簡單的炒粉炒麵,越式豬腳粉,用蒸汽蒸炊的綠色椰絲糯米飯,粉麵檔(南國地方的華人,早上很喜歡吃粿條,即使到今天都沒改變),還有其他越式甜食。每天我幾乎都要跑過幾個攤檔,吃得飽飽的才慢步走進學校去,時間總算得很好,就在上課鐘敲響之前。



巡迴一圈之後,穿梭走廊回到課室,我們的課室是一棟奶白色的三層樓建築。地面是幼稚高低班課室,二樓是初中一,二,三班課室,而頂樓是宿舍,讓外省到城市讀書的學生住宿。

二樓長方形的面積,面對校園的前半部分,作為初中一年班的課室,比較寬大,兩個大窗口,光線充足。餘下的一半,分隔為初中二,和中三年級的課室。初中二年級的課室在裡面,幾乎是密封的,只有後面的大窗口看到外面的風景。初中三班課室靠近樓梯口,有窗口,從樓梯上來,直走是初中二課室,往右轉是初中一和初中三課室。沿課室外面的約一尺高的圍牆,都加建了鐵絲網圍欄作保護。

每一個新學年,總會增添一些新臉孔,相對的,也有一些舊同學出於某些原因或停學或轉校,處於當時戰爭狀況下的環境,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順利的完成學業。這方面總引起我的注意,記憶中,初中一,中二比較明顯,而今年好像沒有多大的改變,都是上學期熟悉的臉孔。

課室大致上已坐滿了同學,也許是開學的第一天,久別重逢,課室裡喧囂嘈雜,大家正在七嘴八舌的在談話不停。見到老同學,我也跟著和他們寒暄起來,互相問候暑假時的生活情況。

今年班上的座位,排列有別於中二年班,分左右兩行,左邊靠牆,前面二座位的三行兩排(女生座位),接著四座位的七行一排(男生座位),右邊靠窗,二座位的九行一排(前五排是女生,後四排是男生)。班上共有 22 位女生,36 位男生,合共 58 人。我的座位是在兩座位排後面靠窗口的最後第二行,看到上宿舍的樓梯。

上課鈴聲響了,嘈雜聲稍為減低了一些,也許大家在期待著觀看今年是那一位老師擔任我們的班主任。聲響過後多時,始見江金聚老師姍姍來遲的步入我們的課室。新學年,尤其是最後的一年,少不免一番鼓勵的訓話,跟著列出上課的時間表等等,一星期五天半的授課,均勻分配。

江金聚老師是學校的訓導主任兼體育課老師,從他魁梧的身形就知道他曾經是一位體壇健將。

每天上下午共七小時的課程,分中英越三種語文輪流教學。按照南越政府教育部的規定,華文學校必須雙語教學,以越文課程為主而兼授華文。所以無論國文,數學,地理,歷史,公民,博物等課程分別由中,越文老師教學。累贅的課程,總有適應和不適應的同學,成績各有不同。

英文和中文數學通常都安排在下午教學,主要是方便授課的老師。他們並非學校的常駐教員,上午時間他們在別的學校任教,為生活,必須兩頭奔波。

今年的老師並沒有多大的改變,還是老臉孔。教國文的衛老師,歷史的周老師,英文的曾老師,數學的李老師,美術的張老師。越文方面的有教國文的楊老師,數學和博物的林老師等等。

老師的教學方法,各有所長,如教越文數學和博物的林老師,上課不用書本,進課室就開始在黑板上書寫講解,我們就拼勁的跟著抄寫。教越文國文的楊老師文學底子深厚,經常出口成詩,他對於中華文學詩詞也很熟悉,津津樂道,講課非常動聽,那首山水情緣的越文詩篇,印象仍十分深刻。

最輕鬆莫過於上體育課了,跳高,跳遠是我的強項,總喜歡挑戰一次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遠的成績。幼稚園課室對外一大片土地,有一個沙池,就是上體育課的地方。我們也可以打籃球,乒乓球。

上體育課要換穿短黑褲和白色運動衣,光著腳,方便在沙地上走動,除非打籃球才加穿球鞋。因此,每當體育課結束前十分鐘,我們就要排隊輪流去洗染滿沙粒的腳。在洗腳的地方有一口井,不很深,老師就派比較高大的同學下去掏水給同學們洗腳,不過,總有人自告奮勇的搶著下去,洗完腳的就可以離開去換衣服了。

上課期間,偶爾也有老師請病假或事假。碰到這種情況,教務主任 衛老師就安排別的老師來代課,有時候由他自己來頂替。不過,通常他都找班長在黑板上抄寫一篇古文,讓我們跟著抄寫,之後才講解。也因此,讓我們對於中國古文學有了一個很好的根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前人多著作,目不暇接,是中國文化的瑰寶。

衛老師外冷內熱,表面的嚴肅,有時亦難遮掩他風趣的談話。對於碰上老師缺課的時段,只要沒碰到別的班級上體育課,偶爾,也讓我們自由活動,就是不用上課,可以在課室外自由玩耍,打籃球,乒乓球等。

靠近教務處,有一間圖書館,裡面珍藏了不少圖書,書籍之類,也有不少講學用的圖畫,例如地圖,植物的標本圖案等,我也曾經借過書本來閱讀。管理圖書館的是校長的妹妹 容老師,之後改換從幼稚園任教的 勞老師。初中一年班似乎還有上過音樂課,之後好像就沒有了,也許安排不出堂課來吧!

全學校有三個廁所,一個女生的,靠近廚房處。另外一個是給幼稚班的學生用的,放了好幾個尿罐。男生的廁所,是在廚房的另一面靠近安樂戲院後側,和戲院不過一場之隔,也蠻陰暗的,有傳說戲院鬧鬼。小時候,如果是一個人上廁所,也有點膽戰心驚,完事後,一個箭步衝出外面。




至於女廁所,也有過鬧鬼的傳聞。女廁所外面有一棵樹,由於樹葉濃密,擋住了光線,每次經過,總看到陰暗暗的,曾經有人說看見異物,一經傳開,女生上廁所也要找個伴陪同。

學校的生活是無憂的,無奈不幸的事情無預警的發生了。確實的日子已經很模糊,只記得某一天的中午,正在家裡吃午飯的時候,忽然聽聞學校發生槍擊案的訊息。據聞槍手從學校的後巷,就是大光里處,朝教務處的方向,發射了好幾發子彈,目標據聞是校長。結果卻誤中副車,貌似校長的 祁應霖老師中槍身亡了。另一位無辜者是校長的姪女 容老師,子彈射中頭部,送院後,搶救無效,也死亡了。而 衛老師右手中槍,還好命大,逃過一劫,不幸中的大幸,人,生死真有定數。(1976 年,衛老師移居香港,有幸在九龍我工作的地方重遇,也曾邀約外出同遊港島,此是後話。)

當時南越政局,表面上是一片繁榮,其實內裡波濤洶湧,外侵內患。北方始終沒有放棄消滅南方的野心,採用邊談邊戰策略。北方相信以當時美國國內反戰之激烈,假以時日,南方將會是他們囊中之物。

學校經過槍擊突襲之後,已如驚弓之鳥,隨即加建鐵絲網圍欄於學校圍場上。據聞校長於事發當日,即時透過管道飛去台灣了。

經過一兩天停課之後,我們也恢復正常上課。驚恐和哀愁是難免的,但生活總是要過。大家只好提起精神,強作努力去面對環境。

衛老師受傷靜養期間,國文課改由 張天農老師代課,其他的就沒有多大的改變。

南越戰況,北方在暗,南方在明,滲透,破壞,鬧市中遭放置炸彈爆破等,事件層出不窮,多少無辜市民因此受傷,喪命。有一次在堤岸郵政局門外爆炸,我運氣好,僅五分鐘之差,逃過一劫,看到滿臉流血的人從裡面衝出來求救,那一幕,仍深刻的烙印著。

在過去的哪些年,學校偶爾也舉辦籃球賽,隔班對打,或者邀請別間學校到來作友誼賽。通常都在下午放學之後,學生就坐在長長的木凳觀看。看球賽,我特別有興趣,由於天氣熱,我總帶備用塑膠杯盛裝加了冰塊的的汽水解渴。看到雙方籃球隊員奮力攻防,近射,遠射投籃等爭奪積分,大家都拍手叫好。但是,自從槍擊案發生後,球賽活動全部停止了。

校園的生活就在極度惶恐的情緒中度過。越南南北對抗內戰起源溯自 1954 年法國戰敗,越盟取得重大勝利,法國與越盟之間達成日內瓦和平協定,結束戰爭,確定以北緯 17 度線為界,將越南分為南北兩部分。然而,北方領導為追求完成國土統一目標,有謀略的策劃全力滲透南方,從陸路,水路進迫,南方多事之秋從此而起。

相對於北方臥薪嘗膽,密謀策劃,南方卻陷於內部鬥爭,酒色財氣,政權貪婪腐敗等事件中,成敗氣勢已分高下。自從我出生以來,南方政變頻生,學生和佛教徒等示威頻繁,即使換了新政府,換湯不換藥,始終無補於事。1968 年始,北方曾在南越境內,多次發動大規模戰役,戰況慘烈,死傷無數。生活在戰亂的環境中,彷彿已習以為常,但警惕之心亦時刻有之。破壞者並非單純的針對南越政府,還有另一批人要消滅某些華人教育界的人士,究竟為何,就不得而知了。

時光匆匆,春節過後就是下一學年的開始,而槍擊事情是發生在春節之後,迎之而來的就是中學結業禮。一如往常,學校會準備一些考試溫習講義給學生參考。由於當時的科技不如今天之先進,沒有複印機,一切的講義都是寫在蠟紙上,再用黑墨印出來,一份份用書釘釘上。

衛老師經過兩個多月的休息,手掌的槍傷處也逐漸復原了,亦開始處理事務。衛老師為加強手掌傷處神經復健,手中經常把玩著一個小球,作收放按摩用。

至於講義的抄寫工作,衛老師很不客氣的竟然挑選我來做,利用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早上回學校抄寫。厚厚的一份講義,好像也寫了好幾個週末,對於愛玩的我,坐在那裡,如坐針氈,恨不得時間快點過去。

自從升上初中三年班後,受後坐同學 李健成的影響,每逢星期日早上,我都去安東街市附近的安東游泳池游泳,有時在泳池裡也遇到班上的四朵金花,她們有時是兩位,有時是四位。游過泳後,就去安東街市裡找東西吃。街市內好吃的東西可真多,有時還多買些順帶回家。

離學校約五分鐘步行不遠處有個叫羊咩山的地方,據說以前是一處亂葬崗,可從西邊阮豸街的入口處,穿梭巷內四通八達,迂迴曲折的路徑到東邊陳興道大道的另一入口處。區內,大巷通小巷,房屋密密麻麻,高矮參差不齊,人走進去,仿似進入迷宮陣,沒有當地人帶路,是很難走出來的。而在西邊阮豸街的進口處,有三個攤檔吸引著我,一個是三色冰檔,它做的紅綠豆茸加上椰奶的冰凍飲很好喝,尤其在炎熱的天氣下。另一檔是煎糕,有清粿糕,有蘿蔔糕,有芋頭糕,糕煎香後,放上雞蛋,撒上蔥花,加上醃制過的乾蘿蔔碎(菜脯),再兜炒一次,香溢四散,熱騰騰的,蘸上辣椒醬和紅醋混和的醬料,美味爽口。還有一攤牛肉丸檔,下午才設檔,他做的牛筋肉丸配上他特製的沙茶醬,真教人回味無窮。我是常客,幾乎每天都捧場,放學後,總是吃個飽飽的才回家吃飯。

至於下午課,我很常提早半個小時離家上學。下午我是從學校正門進去,走過馬路,穿過家對面的介安坊小巷,右轉再直走不遠,就是學校了。提早出門,主要是去學校隔鄰的安樂戲院看畫片和買零食吃。

戲院外面的空地,有很多販賣零食的攤檔。其中,水果檔的冰鎮水果,最吸引我。天氣熱,涼涼的食物最爽口,一串串已經削了皮的鳳梨,馬蹄,木瓜,番石榴等各式各樣,隨人挑選。吃這些水果,蘸上一點辣椒鹽,那就更滋味了。還有用鹽水泡浸的生木瓜和沙葛,蘸上甜醬也很好吃。

揹著書包,邊吃水果邊看擺陳在戲院大廳壁上玻璃鏡櫃裡的電影預告照片,有正在上映的也有即將放映的。那個時候,都是黑白照片,彩色的還不流行,不過我已經看得津津有味了。等看夠了,才進學校去,讀書的日子,真是快樂無憂。

日子在歡樂中流逝了,畢業試已迫在眉睫,照過畢業全體照之後,就是考試的來臨。因為槍擊事件的影響,今年的畢業試比起過去歷屆似乎有些鬆懈,不如過去的嚴謹。一如1968 年的小學畢業試,因為當年突發的戊申戰役,考試也是在簡單中匆匆完成。歷時數天,考試完畢,心情輕鬆,驪歌高唱,同學們各奔前程,從此各散西東。間中有聯繫來往的,也不過是曾經在班上比較談得來的幾位同學。

初中結業,面臨的是選擇高中學校的惱人事。有辦高中課程的學校如 知用,英德,鳴遠,耀漢,還有英語學校,越文學校等。

任何一個選擇都會影響往後的人生。當時矛盾的心情仿似站在岔路口,不知何去何從。

張廷鈞初中一轉讀國民學校,這學年,他坐在我前面。經過一學年相處,不覺間大家逐漸成為好朋友,經常相約去郊外遊玩。當偶爾談及選學校升高中的事情,他說,他倒沒問題,他的二姐在鳴遠讀高中,他會選讀鳴遠。聽他述說後,我也做了決定,轉過鳴遠讀高中,亦因為這一個決定,從此改變了我的一生。

突然一陣鴨鳴聲從遠處傳來,剎間一群野鴨越空飛過,鳴亮的叫聲將我從思緒中拉回現實。半彎朗月,隱約天空,間中為烏雲遮蓋,之後又俏俏的露出臉尖兒,晚風輕拂臉龐,陣陣涼意。風吹雲飄,歲月流逝,慨嘆往事如煙,仿似南柯一夢,回憶校園往事,倍感唏噓。當年年少輕狂的一群,轉眼都已年過花甲,風霜臉容,鬢髮班白。

受禍於 南越政權崩潰,西貢於 1975 年淪陷,迫於投奔怒海,歷劫餘生,成功輾轉移居海外的同學,胼手胝足,歷經一番努力,相信今日都已經安居樂業,甚至亦可能已退休安享晚年,弄孫為樂了。

藉今日先進科技之賜,透過網上群組聯繫,大家可以互道訊息,無論世界東南西北那方,只需在電話上按下鍵,訊息即時傳遞。群組上嘻哈說笑的氣氛,其實與課室裡沒有多大分別。

在人生旅途上拼搏事業有成的同學,很替他們高興。無欲無求,安分守己,甘於平淡過朝八晚五職業生涯上班族的同學,生活安定,亦令人安慰。

世事無絕對,所謂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人生路上,各有各的修為,各有各的福氣,成就,有運氣好的,也有命途多舛的,無須羨慕,無須妒忌亦無須氣餒。人,但求做好自己的本分,無憂無慮,平安,健康,開心過日子就是了。

仰望浩瀚繁星閃閃的夜空,不經意的輕聲惋嘆,昔日有緣同窗今安在,真摯的友情總是令人懷念。


散文篇 之十四

脱稿於 聖荷西 8/28/2020


活著


 活著


面對死亡,人多麼想活著。

看那日出晨曦蓬勃朝陽,日落七彩絢爛晚霞,任那輕風迎面吹拂,聆聽鳥鳴雀叫,樹葉隨風舞動,婆娑輕盈舞姿,春來百花怒放,爭妍鬥艷,海邊波濤拍岸,彈奏交響樂曲,大自然是那麼的可愛令人留戀。

瘟疫,一場不知何來,發自何方的病毒瘟疫,剎間蔓延,席捲全球,一發而不可收拾。戳破了多少家庭的幸福,多少前線醫護人員的壯志未酬心願,多少不知名的人士,就這樣在痛苦中,不情願中,在沒有親人的圍伴下,孤獨的無奈的撒手人寰了。

人類雖說是萬物之靈,卻因此突如其來不知名的毒菌失防,而在慌張中措手不及應對。

瘟疫,蔓延至今,是天意,或是人為的疏忽,擺在眼前的事實,就是多少不幸的人被感染確診而失去了生命。

位高權重,卻無能的領導人還說預估會增加到十萬人死亡,十萬人說自他口中卻是輕輕的無關痛癢的一個數字,好像事情完全和他無關似的。然而,今天美國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十七萬了,仍然在遞增之中,而他卻冰冷的,傲慢的全無感覺。

從視訊中見到一排排裹著的屍體,運送上冰凍貨櫃車暫放,既可怕也令人難以置信。一個號稱全球最強,最富有的國家竟然陷境於此,前景未明,實令人哀嘆!

希望,因為希望,讓人對未來充滿了憧憬,總期望著明天會更好。人一旦失去了希望,情緒隨即低落,變得沉默寡言,想不開的,從此就一蹶不振而弄到悲劇發生,甚至自殺終結生命。

曾經探視過不幸患上癌症的人,醫生鼓勵他們接受化療,是醫生的職責。

開始的時候,病人對醫生充滿了信心和希望。但是經過長時間一次又一次的化療,治療藥用的成分也越來越高,到頭來,醫生很坦白的對病人說他已經盡力了。對病人,坦白也是醫生的職責,尤其在歐美國家,可是那是非常殘忍的心靈傷害。當病人聽到醫生坦白的話語後,情緒立即起了很大的變化,原本就不大好的心情,彷彿再一次受到衝擊,從高處掉下來,崩解了。

失望和無奈,躺在病床上,欲語難言,枯黃的臉色,偶爾顯露出痛苦的神情,絕望地盤算著人生最後的日子,等待著死神的來臨。而面對家人,難捨難離之痛,內心痛苦的煎熬,難以言喻。

面對死亡,此刻多麼的想活著,無奈天已不從人願了。牆壁上的掛鐘,滴答滴答地響著,時間沒停止,正一秒一秒地溜走。

相對於那些在睡夢中無痛苦而辭世的人,他們人生的結局是那麼的灑脫,安祥。只能說,各人各自修來的福分,生死有命,非人所能掌控。

面對生活環境,社會是無情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人必須順應潮流,緊追時代進步,不斷學習新事物,新科技以適應環境。即使年紀老邁,歲過甲子,只要抱著不斷學習的心情,充實而開朗的生活,人生依然一片亮麗更加充滿活力。

研究報告說,開朗是長壽最大的秘訣,而身心健康是支撐開朗最大的實力。

疫情,讓人與人之間區隔,必須保持至少六呎的距離,同時也讓人與人間失去了互信,恐懼的不知對方是否病菌帶原者。

一切的社交活動,餐飲聯聚,旅遊等都被中斷了。人只能透過視訊互相交流聯繫,疫情仍在無止境地蔓延著。

活著,人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同樣亦要面對著大自然或人為的災禍,如風暴,疫禍或為爭奪資源而起的侵略戰爭等浩劫。

人的記憶裡,儲存痛苦的成分多於快樂。因為快樂是短暫的,而痛苦卻深深的烙印在人心深處,久久不能磨滅。

活著的意義,隨人的個性,悲觀與樂觀不同。悲觀的人,總是甘願或不甘願的生活下去,而樂觀的人總會想法子讓自己燃燒,積極面對困境,而寫下一篇篇動人的樂章,把自己的人生經驗承傳給後人。抱著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讓後人品嚐前人植樹的果實。

生命有涯而光陰無涯,人類的文化承傳讓人類居住的星球充滿了閃爍的亮光。發達的先進科技,讓人類享受著前所未有的便利,相對的也引發出很多後遺症。刀有二刃,難免顧此而失彼。

地球上的生物,無論動植物,都藉著代代相傳或時節更迭換季來繁衍新生命。藉著強韌的生命力適應地球上氣候變遷,環境的變化,從而增強了生命的適應力。

人類的未來,因為新科技不斷地演變,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能生活於外太空。人若能長壽的活著,相信會看到很多目前難以想象卻可以在不久的未來發生的事態。

先進的醫學治療,讓人類的生命獲得延長,憧憬未來,活著又有一層新的意義。

強身健體,護理健康,心靈學習,享受生命,在今次無形疫菌在全球的蹂躪中更見迫切。

世事無常,在疫情仍在不斷的蔓延中,抗體疫苗還未出現之時,人類的未來將會如何?據說即使有了疫苗,新冠病菌一如流行性感冒,將和人類並存,難以斷尾。

人類只有隨機應變,自求多福了。


散文篇 之十三

脱稿於 聖荷西 8/8/2020


環宇過客

 


環宇過客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花開亦有花落時。

有些樹,先開花,後出葉。花開綻放生命十分短促,隨風吹,就飄散了,鋪滿地,艷麗只停留於瞬間。

每年春天,家門前的梅花樹,開粉紅色花,花開燦爛,滿樹粉紅。沒幾天,花影緲,繼而樹枝掛滿深紅色的樹葉。

難怪紅樓夢故事中情感豐富的黛玉,愛花,惜花,憐花,見花飄落,最後為葬花而感嘆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儂知是誰?

人如花,生命同樣是脆弱和短暫的。人說,生沒帶來,死沒帶走。的確,人從母胎出生時,光脫脫,滑溜溜的,腦袋如一張白紙,腦裡的色彩,緊隨生活環境渲染和受接觸不同人物的影響而塗上不同的顏色,有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說。

隨著後天的培養教育,以及隱藏在腦袋裡的潛伏智慧,伴隨歲月的增長,成為獨樹一幟的人物,貢獻社會,造福人類。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凡人總有他發揮才幹的一個位置。當然,亦有走上歪路,害人害己,遺害人間的害群之馬。

無論愚鈍或聰穎,即使身體有傷殘缺陷的人,仍有其用武之地,發揮他們生命的光芒。人類的強項,就是能緊隨環境的轉變而調整適應能力。

人死亡後,空身而去,沒帶走一切。不過其一生累積的人生經驗,學問知識,並不因為人已化成煙,成灰而消失,藉著印刷書籍,卻可以嘉惠後人。譬如中華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化,就是靠著聖賢前人,刻苦鑽研,無私奉獻,前仆後繼,承先啟後留傳到今天。前人的著作,其思想,知識,觀念仍不斷地影響著後人的思維,如孔孟學說。

古舊時代,全靠筆墨來記述。現代科學發達,可以藉錄音,攝錄影像等作保存,同時更可以用先進的科技技術修補殘缺的古舊著作。

職是之故,藉代代相傳,我們也可以留下我們的人生知識給後來的有緣人,作超時空的思想交流,一個民族的風俗文化就是這樣地如河流般,不停息地延流著。文化孕育著一個民族的延綿,無論是哪一個民族。

戰爭的蹂躪,無情烽火的破壞,讓本來生活安定的人民被迫顛沛流離失所,離開家園,轉徙移居他處,要重新適應當地的環境,學習居住國的語言,為生活更要融入社會。

為保留自己的原文化不至斷層,在生活安定之後,有心人士就重組社團,重聚本國人民,聯手推廣自己的民族文化,讓離開家園在外地出生的第二代以至往後的世代仍能承傳民族文化的香火。

地球上的人類,環宇中的過客,就是這樣地一代代的繼往開來,承傳和推廣發揚。除不斷地探討地球上未知之事外,亦朝著太陽系各恆星和浩瀚宇宙中去探索,祈求打開宇宙的神秘面貌。

科技網絡發達,幾乎不用走出家門已能知天下事,網上知識,五花百門,日新月異。活在當下,享受著先進科技帶來的方便,但傳統的事物,亦在不自覺中逐漸被淘汰了。


黃昏又見炊煙梟,
梟梟輕煙迎風飄。
煙問風引何處去,
風回煙說自然飄。

身處江湖如煙般,
屈伸順應環境變。
適者生存乃天道,
如煙順風樂逍遙。


散文篇 之十二

脱稿於 聖荷西 2/16/2020